大概是心鏡發生了變化,再次見到樸太熙,丁鎮南立即想到,那些關于樸太熙的傳言并非是假的。
最主要的一點,這家伙太沉得住氣了。
這種沉穩,以及喜怒不形于色的內斂,絕不是成年后才有的,而是來自幼年的經歷,特別是成長環境所產生的影響!
所幸的是,丁鎮南關心的事情并沒有發生意外。
在丁鎮南說明來意,也就是希望高巨王國能夠增兵,并且承擔更多的作戰任務,包括占領控制伊拉克南部地區,在占領區內維持秩序,盡快讓沒有被破壞的油田恢復生產,以及讓法奧港恢復吞吐作業后,樸太熙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還表示將親自負責在伊拉克南部地區的占領行動。
至于空中力量,樸太熙也沒拒絕,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對部署做出調整,保證會增派200到300架作戰飛機,以彌補帝國海軍航空兵的不足,確保在攻打巴格X的行動當中,為地面部隊提供充足支援。
為了讓丁鎮南放心,樸太熙還當著他的面,給高巨首相打了電話。
此后,他還親自送丁鎮南返回聯軍司令部。
這個時候,丁鎮南的另外一個安排也有了結果。
按照他的要求,空軍司令部答應向波沙灣地區增派3架“指-10A”聯合指揮機,把加油機等支援飛機增加20%,并且向迪戈基地增派150架轟炸機,只是這些轟炸機不是只面向波沙灣地區。
不過,關鍵是以加油機為代表的支援飛機。
雖然在第三輪軍事改革開始之后,帝國空軍做出了妥協,為“油-29A”等大型加油機加裝面向海軍作戰飛機的軟管加油系統,但是帝國海軍依然是我行我素,堅持使用自成一派的軟管加油系統。
原因也很簡單,海軍沒有轟炸機這類大型作戰飛機。
空軍堅持使用硬管加油系統,就是為了照顧戰略轟炸機,即硬管加油系統不但輸送效率更高,對受油機飛行員的要求也更低,加油時的穩定性更好,更加適合為油耗巨大,而且操作不太靈便的大型飛機服務。
只是,硬管加油系統的缺點也很突出。
比如結構復雜,而且需要一名專門的操作人員控制加油設備,也就很難用在海軍的艦載機上。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才研制與裝備了軟管加油系統。
因為缺乏大型平臺,而且航母也無法搭載大型飛機,所以在過去幾十年里,帝國海軍主要采用伙伴式空中加油。
往簡單說,就是讓“攻-5”這類的重型艦載機掛上加油吊艙,臨時充當加油機使用。
這也是“攻-5”深受海軍航空兵歡迎,服役30年之后,還通過延壽改進再服役15年的關鍵所在。
在海軍的艦載機中,就沒有比“攻-5”更加適合充當加油機的了。
換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為欠缺像“油-29A”與“油-20D”這類大型加油機,導致作戰飛機在很多時候,不得不帶彈返航,所以帝國海軍航空兵即便在上岸后,作戰效率也比不上空軍戰術航空兵。
進入到地面戰爭階段后,海軍航空兵的這個缺陷表現得更加突出。
當然,這也跟海軍航空兵的任務特點有關。
在傳統的海空作戰當中,海軍航空兵所承擔的,往往都是“一次性”任務,即高度重視首輪突擊的有效性。特別是在制海作戰中,艦載航空兵能不能在第一時間打垮對手,將決定戰役勝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