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帝國對梵羅國的總體方針,一直是戰略壓制。
具體來說,就是在梵羅國周邊地區部署足夠多的戰略轟炸機,確保在開戰之后,能夠迅速的摧毀梵羅國的戰爭基礎。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帝國一直在積極打造迪戈基地。
這座位于梵炎洋的中部,原本是布蘭王國的殖民地,在上次大戰結束之前,帝國出兵控制的島嶼,擁有整個梵炎洋地區最為龐大,同樣最為完善的空軍基地,理論上最多能夠部署數百架戰略轟炸機。
波伊戰爭期間,帝國空軍曾經在此部署過450架戰略轟炸機!
此外,巴鐵本土的幾座大型空軍基地,還能夠部署大約500架戰略轟炸機。
再把帝國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的空軍基地算上,在梵羅國的周邊,理論上能部署2000架戰略轟炸機!
別說對梵羅國,哪怕更加強大的迢曼帝國,也未必頂得住2000架戰略轟炸機。
當然,實際部署量肯定沒這么多,也不需要這么多。
如果使用遠程巡航導彈進行精確轟炸,那么最多需要1000架“轟-9”,就能徹底打跨梵羅國。要是能夠獲得絕對制空權,讓轟炸機用炸彈進行凌空轟炸,500架“轟-9”就能把梵羅國送回石器時代。
此外,帝國空軍早就擬定了針對梵羅國的作戰方案。
首輪突擊行動,將出動數百架戰略轟炸機,投射數千枚巡航導彈,對梵羅國境內的上千個具有巨大戰略價值是軍事目標發起攻擊,爭取一舉癱瘓梵羅軍隊的指揮體系,掌握戰場主動權。
隨后用7到10天時間,徹底癱瘓梵羅軍隊的作戰體系。
最多就半個月,就能奪取絕對制空權,然后進行傳統意義的戰略轟炸,即對非軍事目標進行全面打擊。
這套作戰方案,在和平時期很難想象,可是在全球大戰時期,并不是什么難事。
就拿空射巡航導彈來說,和平時期的庫存量還不到2000枚。在全球大戰爆發之后,只是9月份就生產了7500枚,到年底還能把月產量再番一倍,而新歷151規劃的年產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0萬枚。
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生產巡航導彈,主要是采用了剛剛研制成功的制導系統。
這套基于“指南針”全球導航系統的制導系統,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讓整個系統變得極為簡單。
當然,這也意味著更加便宜。
雖然“指南針”系統在開戰之后遭到破壞,部署在低軌道的導航衛星損失了一大半,但是部署在中高軌道上的導航衛星還在工作,提供的定位精度達到了15米,依然具有巨大的軍事價值。
至于常規彈藥,更加是量多管夠。
因為早有準備,所有在4日下午,帝國空軍就能出動部署在迪戈基地的轟炸機,對梵羅國的南部地區實施戰略轟炸。
其實,這也是紐蘭空軍重點布防梵羅國南部地區的關鍵所在。
梵羅國的防御部署,也就是防空部署,有3個重點方向,針對巴鐵的西北,面向梁夏帝國的東北,以及深入到梵炎洋的南部地區。在與紐蘭共和國正式結盟之后,梵羅空軍重點應付前2個方向,并且在西北保持進攻勢頭,在東北則以防御為主。南部地區的防御,由紐蘭駐軍承擔。
只是,因為迪戈基地的存在,所以南部地區算不上是戰略大后方。
雖然紐蘭空軍在梵羅國南部地區部署了4架預警機,還有100多架戰斗機,但是在全球大戰的背景下,肯定無法應付帝國空軍的戰略打擊。真要說的話,只是給了梵羅國上下一點心理安慰。
在理論上,紐蘭駐軍能做的,最多就是提供大約30分鐘的戰略預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