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論上,帝國陸軍能調集3大戰區的兵力圍攻梵羅國。
不過,也只是理論。
西北戰區自然不用多說,重點在大陸戰場,而且第7裝甲師還去了波沙灣,沒有請求增援就已經是奇跡了。
南部戰區的重點始終是西南東望洋與奧洲,而且得兼顧東南地區,因此最多也就只能把第24機步師留在巴鐵。
西部戰區這邊,第11步兵師要守衛北玄地區,夕梵運河與基布要塞;第14機步師則面向忒爾共和國,震懾西陸集團的東南地區,鉗制波伊國,并兼顧高加索山脈與枷鎖路橋;兩個主力師都是分身乏術。
可見,對陸軍來說,能調動的就只有第17裝甲師。
在理論上,帝國陸軍能不能及時把增援部隊送過去,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對此,丁鎮那也是早有所料。
做部署的時候,他沒有給第17裝甲師安排太多的任務,甚至沒有讓第17裝甲師獲得全部的加強編制,就是因為到了必要的時候,讓第17裝甲師迅速從波沙灣抽身,減輕運送作戰裝備的負擔。
按照編制,應該加強給第17裝甲師,使其達到野戰軍規模的3個作戰旅,全都留在卡拉奇,而且配套的主戰裝備,就在幾艘停靠在卡拉奇港的滾裝運輸船里面,隨時能夠分派給作戰部隊。
這也是丁鎮南找樸太熙,讓高巨軍隊承擔起占領任務的原因。
只是,就算運送部署在波沙灣的這幾個旅,至少需要半個月,而在作戰計劃中,只有一周的調整時間。
說得直接一點,帝國空軍最多只需要一周,就能奪得局部制空權。
不出所料,巴鐵陸軍也能在一周之內完成戰術反擊,擊潰攻入境內的敵人,把戰線推進到邊境線附近。
在不參與前期戰斗的情況下,駐守巴鐵的第24機步師也能在一周內集結完畢。
一周之后,不管第17裝甲師有沒有趕到,都會按計劃發起戰略反攻。
如果第17裝甲師沒能及時趕到,并參與作戰行動,就很難按照計劃,在紐蘭共和國參戰之前打垮梵羅國。
可見,針對梵羅國的作戰計劃是環環相扣。
久拖不決,必然導致預料之外的結果。
在帝國的戰略計劃當中,著重強調在南方次大陸戰爭爆發后,首先就得集中兵力打垮梵羅國,消除最大的后顧之憂。
為此,在收到梵羅國發動突襲的消息之后,丁鎮南就給付為民下達了命令。
當然,首先得把占領工作移交給盟軍。
隨后,丁鎮南給施授良打了電話,提出由魯燎原來指揮攻打巴格X的作戰行動,他好盡快去巴鐵。
施授良沒直接給出答復,只是答應替丁鎮南向首輔提及此事。
涉及司令官人選的事情,必須由首輔決定。
只是,沒等到施授良的回信,一條最新消息就送了過來,還讓丁鎮南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