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就是,前兩輪軍事變革都集中在戰術領域,沒有新的軍事學說做指導。
有點新瓶裝舊酒的味道。
其實,這也決定了第三輪軍事變革將十分艱難。
用林世平的話來說,也就是動了太多人的蛋糕。
早在6年之前,周涌濤住進首輔官邸之后,林世平就提出過建議,以漸進的方式推動第三輪軍事變革。
只是,在審時度勢之后,周涌濤沒有采納林世平的建議。
以當時的局勢來看,周涌濤的做法并沒錯。
但凡涉及到核心理論的重大變革,必然會打破現有的利益圈,并且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抨擊與反對。
顯然,溫和的漸進式改革根本無法應付來自既得利益階層的沖擊。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漸進手段行得通,那也不叫變革了。
周涌濤唯一沒有算到的,也就是戰爭會在這個時候爆發。
再有一些時間,不要10年,5年就夠了,第三輪軍事變革的影響力就能展現出來,并改變國際局勢。
反過來看,戰爭也是對第三輪軍事變革的考驗。
大戰爆發之后,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周涌濤就強調了一點,帝國上下得萬眾一心,戰勝來自敵人的挑戰。
言外之意,也就是暫時放下內部紛爭。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周涌濤的話聽了進去。
在戰略層面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即便到了現在,依然有不少人相信能打贏全球大戰,準確說是通過全球大戰擊敗所有的敵國。這些人,一直在鼓動盡快發起全面戰爭動員,然后在各條戰線發起戰略反擊,掌握戰爭主動權。
先不說軍事層面上的可行性,只是在開戰之后發動全面戰爭動員,就居心叵測。
關鍵就是,任何國家維持動員狀態的時間都很有限。
之前已經提到,在通常情況之下,最多也已經維持5年,如果國內局勢因為戰局失利而受到影響,能維持4年就不錯了。
正是如此,戰爭動員都是分階段進行。
比如,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中,帝國只是進行了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戰爭動員,而第三階段,也就是全面戰爭動員,一直到大戰結束都沒啟動。道理很簡單,全面戰爭動員對民眾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非常的巨大。在生活物資受到管制,還必須強制勞動的情況下,民眾的斗志與熱情會迅速降低。哪怕是捷報頻傳,也未必能夠抵消因為生活變得艱難而產生的抵制情緒。
可見,那些在開戰之后大肆鼓吹為了最后的勝利進行全面戰爭動員的家伙,肯定是另有所圖。
關鍵還有,其中不乏軍方的高級將領。
要說的話,這也是周涌濤感到憤怒的主要原因。
普通人不懂得輕重,看不清大局,還可以原諒,畢竟并非人人都有大局觀,也不需要人人都有大局觀。
軍隊的高級將領都站出來唱反調,那就完全無法原諒了。
想到這些,林世平也很感慨,覺得今晚來找周涌濤,簡直是自找沒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