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空軍,在帝國海軍,也有很多類似的項目。
此外,空軍熱衷于搞三倍音速截擊機,也是在為第五代戰斗機做前期探索,并借此確定研制方向。
不要忘了,在研制“偵-333”的時候,兩種主要的第四代戰斗機都已研制成功,并且進入到量產階段。按生產一代,研制一代的慣例,空軍在“戰-11A”投產之前就啟動了第五代戰斗機的預研工作。
顯然,在那個時代,沒人知道第五代戰斗機是什么樣子,也才需要嘗試與探索。
可惜的是,這次明顯是眼高手低。
項目啟動之后不久,帝國空軍就發現,3倍音速截擊機不但研制難度很大,也沒有什么實戰價值。
原因也很簡單,同樣由空軍主導的DK-10“神箭手”防空系統已經進入到定型階段,其設計指標是能夠攔截飛行速度在6馬赫以內的高空目標,射高30000米,射程在100千米以上。
此外,海軍主導的DK-9,最大射程達到了160千米,改進型超過200千米。
與這些防空系統比,3倍音速截擊機不止價格昂貴,用途接較為單一,明顯不適合未來戰爭。
直到這個時候,空軍才正式確定,“偵-333”為高空高速偵察機。
最初幾年,空軍的目的并不是要研制出這種偵察機,而是利用該項目套取經費。
后來用在“戰-20”上的很多先進技術的啟動資金,其實就是來自“偵-333”。
當然,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在各軍兵種都很常見。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才一直沒對外宣傳“偵-333”項目,甚至一再否認其存在,以免給自己惹上麻煩。
也就是在這幾年里,紐蘭空軍完成SR-71A“黑鳥”的研制工作,還采購了幾十架。
直到8年之前,一架SR-71A“黑鳥”飛掠烏木島,帝國空軍才如夢方醒。
當時,部署在烏木島上的遠程系統及時發現了“黑鳥”,而且獲得了火控數據,甚至對其進行了持續跟蹤,卻一直沒能鎖定,或者說沒有獲得開火機會,全程目送“黑鳥”飛掠烏木島。
接下來的2年,“黑鳥”成了帝國空軍的夢魘。
基本上每一周,都會有1架“黑鳥”從阿留群島或者霍努島上空飛過。
“黑鳥之災”的**在周涌濤出任帝國首輔的那年到來。
當時,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紐蘭空軍秘密部署在梵羅國東北地區的1架“黑鳥”突破了帝國本土西南地區的防空系統,然后深入帝國本土1000千米,飛到渝州上空之后才轉向返航。
此事,直接促成當時的文職首輔倒臺。
雖然在此之后,也就是在周涌濤的統帥下,帝國擺出了打全球大戰的態勢,逼迫紐蘭共和國從梵羅國撤走“黑鳥”部隊,還讓梵羅當局承諾不再為紐蘭空軍提供支持,但是此事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可低估。說得嚴重點,這是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后,帝國本土首次受到實質的軍事威脅。
過去的幾十年,都是帝國去威脅其他國家!
在某種意義上,幾個月之后,帝國出兵西蘭國,就與此事有很大關系,可以看成是在分散外界注意力。按照當時的傳言,西蘭國的叛亂很有可能是軍情局在幕后策劃,創造了出兵理由。
最直接的影響,也就是讓空軍加大了在“偵-333”項目上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