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再要求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對一些性能指標做了調整,比如不再要求3000千米作戰半徑,只是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最大航程不得低于6000千米,以3馬赫速度沖刺飛行的時間至少30分鐘。
當然,之前10多年的研究,發揮了關鍵作用。
關鍵,依然是經費充足。
俗話說的,有錢好辦事。
僅僅用了2年,帝國空軍就接收了7架“偵-333”的原型機,并且以極高的效率完成了全部驗收測試。
最終的量產型,其實就是一架大型戰略偵察機。
空重為43噸,正常起飛重量為88噸,最大起飛重量112噸,30000米高度時最大飛行速度3.3馬赫,28000米高度允許最大巡航速度3馬赫;實用升限為32000米,最高升限為330000米;最大航程為7500千米。
為了達到這些性能,匹配的是2臺最大推力220千牛的渦噴沖壓變循環發動機。
跟“黑鳥”比,“偵-333”才是貨真價實的“戰略偵察機”。
在理論上,“偵-333”能突破當今的所有防空系統。
帝國空軍在4年內采購了86架。除掉6架雙座教練型,另外80架編為了4個大隊,分別部署在4大戰區。
因為性能極為先進,所以獲得了“鳳凰”這個名字。
也就是在4年之前,即量產型開始服役后,外界才知道了“偵-333”的存在。
只是,帝國空軍始終都沒有承認。
原因也很簡單,“偵-333”的很多性能都超過了設計指標,到了一個未知的區域!
在測試飛行中,05號原型機在30000米高空飛出了3.5馬赫的最高速度,07號原型機則飛到了36000米。此后量產的03號在33000米的高度上,通過小角度俯沖,達到3.75馬赫的極限速度。
通過這一系列測試飛行,帝國空軍對“高超音速”與“中間層”有了全新認識。
要說的話,“偵-333”在服役之后的主要用途其實就是幫助帝國空軍,準確說是帝**方的科研人員去研究與了解這些未知領域。至于其本質工作,因為偵查衛星的存在,反到變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因為全都是絕密級別的科研項目,所以“偵-333”基本上都是在日落之后出動,并且在天亮之前返航。
為此,有了“暗夜鳳凰”的綽號。
在紐蘭共和國參戰之前,就有一個小隊的4架“偵-333”部署在烏木基地,其實是臨時進駐。按照空軍的安排,主要是加強戰備訓練,確保在紐蘭共和國參戰后,能夠立即利用部署在該基地的“暗夜鳳凰”執行戰略偵查任務。關鍵是,帝國空軍給予厚望的軍事衛星已經遭到重創。
可惜的是,誰都沒想到,紐蘭軍隊竟然首先突襲了阿留群島,而且重點轟炸烏木島。
直到現在,烏木空軍基地都處于癱瘓狀態。
至于派去的4架“偵-333”,其中的3架已經損毀,另外1架在開戰的時候恰好離開了烏木空軍基地,才得以保全。
所幸的是,基斯海軍航空站的受關注程度要低得多,而且有一條3000米甲級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