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艦隊肯定會重點監視航線前方。
那么,在實戰當中,潛艇一般都會選擇埋伏在航線兩側,在艦隊靠近之后,從側面或者后方發起偷襲。
只有這樣,才能避開位于艦隊前方的反潛戰艦。
顯然,除非是萬不得已,不然潛艇艇長不會蠢到去航母前方送死。
那艘潛艇在開火的時候,距離“周寬德”號大約有40千米,而距離在“周寬德”號前方開路的“陽城”號驅逐艦不到20千米。
由此不難看出,該艇已經來不及機動到更有利的位置上,也只能冒險在驅逐艦的眼皮底下向航母開火。
至于結果,顯然是不出所料。
雖然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敵潛艇,或者說沒有做出準確判斷,但是在“周寬德”號遭到魚雷攻擊之后,“陽城”號立即采取行動,啟動球形鼻艏里面的主動聲納,發現了前方的敵潛艇。
距離近得,根本就不需要出動反潛直升機!
用幾分鐘獲取了潛艇的位置信息之后,“陽城”號就連續發射了4枚反潛導彈。大概是擔心放跑了敵潛艇,在15分鐘之后,“陽城”號又發起一輪攻擊,向敵潛艇所在海域發射了4枚反潛導彈。
要說的話,那艘紐蘭潛艇也夠倒霉的。
“陽城”號是“盧城”級的第17艘,屬于大改之后的第二批次。與第一批次相比,最為明顯的改動,也就是用8套八聯裝的垂直發射系統取代了多用途發射架,提高了載彈量與火力投射密度。
通常,在64具垂直發射管里面,會裝載32枚反潛導彈,16枚反艦導彈與16枚中遠程防空導彈。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通用驅逐艦才是艦隊里的反潛支柱。
隨后,由“陽城”號出動的反潛直升機發現了敵潛艇的殘骸,準確說是浮上海面的殘存物品。
只是,另外一個方向的反潛行動就沒有這么順利了。
主要就是,在“周寬德”號后方,原本只有1艘遠洋護衛艦,也就是替“周寬德”號擋住了2條魚雷的“廬江”號。該艦屬于“宜昌”級,性能算不上先進,排水量也就3000噸出頭,在中雷之后就沉沒了。
也就是說,在“周寬德”號中雷之后,其后方沒有護航戰艦!
更加要命的是,“周寬德”號沒有趕在中雷之前派出反潛巡邏機,甚至沒讓反潛直升機起飛。
結果就是,在大約25分鐘之后,才有2架來自防空巡洋艦的反潛直升機趕到。
在錯過了“關鍵15分鐘”之后,要想找到逃逸的潛艇,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這里,涉及到最基本的潛艇戰術。
說得簡單一點,任何一艘潛艇在發起攻擊之前,都會盡量多保留一些電力,確保在攻擊之后能夠全速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