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轟炸機性能的提升,空軍的戰略打擊能力愈發強大,并且全面超越了海軍。
可問題是,戰略航空兵并不是萬金油。
在丁鎮南倡導的新軍事學說當中,戰略航空兵的缺陷還被放大了。這就是,在一場持續時間極為短暫的大規模戰爭,甚至是全球大戰當中,戰略轟炸跟不上戰爭節奏,其產生的效果很難在戰爭期間顯現出來。
說得簡單一點,戰略轟炸需要持續足夠的時間才能產生效果,比如讓敵人因為社會經濟體系崩潰而喪失繼續戰斗的能力。
顯然,由新軍事學說預測的未來戰爭,都不會持續多久。
這樣一來,就得重點發展戰術航空兵。
李天凌就是戰術航空兵的主要支持者,他在西北戰區遇到的麻煩,主要就來自戰略航空兵的那些將領。
哪怕得到施授良的支持,李天凌也未必能讓空軍的高級將領俯首帖耳。
畢竟,以戰略航空兵為主是李云翔確立的建軍方略,就算是李云翔的孫子,也不能背道而馳。
顯然,南方次大陸這邊,就沒那么復雜了。
帝國空軍司令部一直不太重視南方次大陸戰場,畢竟在南部戰區,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直都是海軍。
可見,李天凌積極參與南方次大陸的作戰行動,就是希望通過這邊的戰斗,證明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能夠大幅度提高作戰效率,從而讓轟炸機發揮更大的價值,增強空軍的戰場統治能力。
要說的話,不管是在波沙灣,還是在大陸腹地,空軍的戰場統治能力早就得到證明。
哪怕地面部隊依然能夠左右戰局發展,特別是裝甲部隊,可是在絕大部分時候,是空中力量決定勝敗。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剛剛結束的阿斯特拉罕保衛戰。
在會戰的初期,東方聯軍簡直是全面潰退,很快就丟掉半個城市。接下來,正是依靠帝國空軍的全力投入,才穩住陣腳,隨后還連續粉碎西陸軍團發起的3次大規模進攻,守住河口三角洲防線。在此后的鏖戰中,帝國空軍依然是中流砥柱,不但協助地面部隊守住剩下的半個城區,還遏止了敵人的進攻勢頭。如果沒有帝國空軍的巨大投入,阿斯特拉罕在9月底就會淪陷。
只是,在李天凌的眼里,空軍的戰場統治能力依然不夠強大。
這也可以理解。
像李天凌這樣的少壯派空軍軍官,信奉的是“絕對制空論”,通過空中打擊就能夠擊敗敵人,取得戰爭的勝利。至于地面部隊的價值,不過是在戰斗結束后,去占領已經變成了廢墟的戰場。
用空軍的話說,陸軍在未來戰爭中的地位,不過是維持秩序的保安隊。
關鍵還有,空軍要想超過海軍與陸軍,坐上第一軍種的交椅,就得朝這個方向發展。
當然,以目前的情況看,這不是壞事。
只要帝國空軍舍得投入,別說是提前發動進攻,哪怕把佯攻當成主攻來打,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