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樣的調整,也就只是對任務分隊進行重新編組。
當然,在這一套編制體系內,核心不再是作戰飛機,而是以指揮機構為首的地面保障與支援體系。
此外,在任何一支航空隊里,都有一支獨立的保障隊伍。
該隊伍的任務,不是為作戰飛機提供服務,而是為人員提供服務,比如提前去部署基地搭建基礎設施,并且在任務期間為其他人員提供生活方面的保障,甚至還要承擔起航空隊的安全保衛工作。
顯然,航空隊這種編制體系是建立在后勤保障之上。
說得形象一點,就是后勤保障能力有多強,航空隊的戰斗力就有多強。
要說的話,以后勤為本也正是現代戰爭的特色。
其實,航空隊這種靈活的編制體系跟“遠征混成聯隊”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就是規模更大。
帝國空軍當初組建“遠征混成聯隊”,就是在探索新的作戰體系。
雖然在“遠征混成聯隊”里面編入了戰略轟炸機,而在航空隊,依然以戰術飛機與支援飛機為主,暫時沒有編入戰略轟炸機,但是就整個體系而言,把戰略轟炸機編入航空隊并無難度可言。
此前,帝國空軍不過是欠缺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的理由。
在大陸戰場上,戰略轟炸主要針對戰線后方1000千米到1500千米之間的高價值軍事目標,而且轟炸機主要使用巡航導彈,不存在需要突破敵方防空網的需求,一般都是臨時安排該方向的戰斗機為轟炸機提供掩護,也就沒有必要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畢竟這會大幅度的提高后勤保障的難度。
只是,到了南方次大陸,情況就不一樣了。
針對梵羅國進行的戰略轟炸,特別是戰爭初期,針對的大多是淺縱深目標,尤其是高價值的軍事目標。
關鍵還有,空軍的巡航導彈一直都不夠用,因此在對付淺縱深目標的時候,主要使用的是短程空對地導彈,或者是精確制導炸彈,轟炸機得在較近的距離上投彈,也就需要提供更加嚴密的保護。
當然,具體來說就是提高協同作戰的效率。
比如,在轟炸機執行轟炸任務的時候,不但需要安排戰斗機護航,還得派電子攻擊機壓制敵人的警戒雷達,甚至要出動防空壓制戰斗機對付敵人的防空系統,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轟炸機的戰損率。
如果頻繁的動用轟炸機執行淺縱深打擊任務,就有必要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
要說的話,這也是李天凌來南方次大陸的一個任務,即在這邊搞實驗,探索讓戰略航空兵與戰術航空兵協同作戰的可能。
雖然李天凌沒有說,但是丁鎮南知道,他這么積極,肯定有別的原因。
說得直接一點,其實就是空軍的內部矛盾。
從李云翔開始,帝國空軍就一直以戰略航空兵為主,還始終以“戰略打擊能力”為頭號賣點。事實上,這也是向帝國海軍叫板的主要籌碼,即帝國空軍是在帝國海軍之外,唯一能對敵國實施戰略打擊的軍事力量。
也就是秉承以戰略航空兵為主的發展線路,帝國空軍才有現在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