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加明礬很難定型,所以這邊自制的紅薯粉就不是用漏斗將粉條漏出來,在溫水中定型,而是把漿糊鋪在鐵盤子里,然后把鐵盤子放在熱水里煮上一分鐘,熟了后,再把粉皮撕下來,鋪放在竹篾架子上晾著。
曬上一個小時,等到紅薯粉皮表面干了,但是又沒有完全干燥時,就可以揭下來,對折后,把粉皮切成粉條,粉條再曬干后,就可以保存起來慢慢吃了。
如果一直干燥的話,是能夠保存個一兩年不會壞的。
大鐵鍋中的水已經燒開,細奶奶拿著一個圓勺在漿糊中攪合,然后舀上一勺的漿糊,倒在鐵盤子上,再晃動著讓漿糊平鋪好。
這個時候,就可以把鐵盤子放在鐵鍋中的水面,這鐵盤子不到大鐵鍋直徑的長短,是特意打造的,因此剛好可以放進去,放進去時,是漂浮在開水上。
細奶奶把鍋蓋蓋上,這樣熟的快些,她對身邊的何秀曼說道“煮上一分鐘左右,就差不多熟了。以前沒有手表,只能自己估算著時間,不確定的話,就掀開蓋子用筷子戳一下。現在好了,你們都有手表,可以看手表了。”
說話間,一分鐘很快就過去了。
細奶奶掀開鍋蓋,一股熱氣撲面而來。
鐵盤子上已經有一層淺褐色的粉皮了,紅薯淀粉是白色的,但煮熟后,卻會變色,這就好比新鮮的紅薯,切開后,切面會冒出白色的汁水,但過了一會兒后,這些汁水就會變成淺褐色了,紅薯粉變色也是同理。
細奶奶用筷子把鐵盤子從熱水里撈出來,然后熟稔的把里面的粉皮掀起,鋪在旁邊準備好的竹篾架子上。
緊接著,細奶奶用勺子攪合了一下漿糊,又舀上一勺倒進鐵盤子里了。
每次制作粉皮時,都要攪合一下漿糊,因為淀粉會沉淀,不攪合的話,到時候下面是濃淀粉,上面就是清水了。
細奶奶一邊做,一邊把技巧都傳授給何秀曼。
何秀曼也聽得認真,仔仔細細的記住了。
高明程也在一旁看著,此時動手把竹篾架子擺到外面的院子里曬著,最好要尋個背風向陽的位置,這樣不會被灰塵吹到。
就這樣,細奶奶帶著何秀曼做粉皮,高壯燒火,高明程則在旁邊打下手,幫著把粉皮曬到院子里去。
等粉皮表面干燥后,他就去拿了刀子和砧板來,把粉皮對折,然后切成條。
純紅薯粉的筋度不好,如果曬的太干了,你一對折,它就直接碎了。所以要在半干半濕的時候,就把粉皮切條。
切條后,放在大簸箕里曬干就行。
高壯家大概有七八百斤的紅薯,再加上高明程家的百多斤,因此得到的紅薯淀粉還是不少的,現在做成粉皮,整個過程也挺漫長的。
許多美回來煮中午飯時,發現他們的紅薯粉還是沒有做好。
家里的灶是兩大一小的造型,兩口大鐵鍋,一口小鐵鍋,小鐵鍋是蒸飯用的,大鐵鍋可以煮飯也可以炒菜。
一般人家就兩口鍋,一大一小,不過等后面砌新房子時,由于村里人條件好了,且家家戶戶都喂豬,因此灶臺就成了兩大一小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