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楞了一下,看著朱瞻基的眼神明亮無比,真摯地說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念完了這句詩,藍煙羞不可抑,扭轉過身子,再也不敢看他。
朱瞻基心懷大慰,對這個外表有些傻乎乎,內心卻清純如水晶的小妞越發歡喜了。
為了她的名聲,朱瞻基沒有鉆進馬車,而是依舊騎馬跟在馬車邊,向著跟在隊伍后面的安小虎勾了一下手指。
出了清涼門,因為夾江工業區的建設,這里的秦淮河上被修建了一座距離水面十米高的純木制拱橋。
這里還在石頭城的南面,沒有大船經過,所以十米高的橋洞,即使是皇宮的樓船也能經過,并不會礙事。
橋面寬六米,可以并行兩輛馬車,不過為了安全,橋面上一般會限重,兩邊都有士兵監管,順便還能收進城費。
過了橋,朱瞻基才開口問道:“如今只有織布機改進,為何連絲價和綾羅綢緞的價格也降了下來?”
安小虎沒有坐騎,只能跟在馬旁邊小跑,但是看他的模樣,一點也不覺得勞累,相反精神百倍。他們的隊伍后面還遠遠地跟著幾個護衛,牽著馬,想必是他的護衛。
“殿下明鑒,絲也好,布也好,其實都是一樣的原理,如今有了新織布機,只需輕微改動,就能用在絲行。據說工部的大人們已經在試驗新的織機,可以直接繅絲和織錦。而不管是繅絲還是織布,人工總是占了大頭,所以這方面的費用降低下來,各方面的價格也自然會下降。”
朱瞻基又問:“那一臺新式織布機,可以節約多少成本?又能多久賺回本錢?”
這一次,安小虎楞了一下才說道:“殿下有所不知,這個節約的成本不能簡單地推算。不過,一臺新式織布機可以相當于五個人工,還能十二時辰不停運作,經過工部大人們跟人力比較,一臺機器只需要三個人,一日十二時辰不停運轉,相當于過去將近二十人的產量。以如此產量,不需半年,就能賺回機器錢和給工部大人們的專利費。”
朱瞻基能想到工業革命對現實的沖擊,但是卻沒有想到來的如此快。
想到英國曾經發生的羊吃人事件,他有些憂慮大明會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不過他隨即就醒悟了過來,大明是個農耕國家,跟英格蘭那個島國可不一樣。
即便是大明急需要原材料,需要羊毛,需要棉花,那么自然也會把目光望向草原。
后世的西北可是最主要的棉花產地,那里也是羊毛的主要產區。當大明的商人猶如土匪一樣,將視線轉移到那邊以后,只會促進大明將那些地區全部拿下來,變成自己的牧場和種植場。
不要說西北了,從西北到里海,那里可都是適合棉花的生長啊!
想到這里,朱瞻基已經決定,要在大明邸報上讓人登上一篇文章,就說西北地區最適合棉花生長。并且在華北以南,嚴禁大范圍種植棉花,引導著商人們向西北進軍。
這樣,不僅增添了大明向西北進軍的動力,也不會有損大明境內的糧食供應,有了這些商人們,大明也能節約無數的移民費用。
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