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奏章并沒有什么作用。
朱棣可不是人云亦云的君主,他現在嘗到了獨家經營的甜頭,手頭寬裕,內監光是收關稅就能讓他不虞資金壓力,想要讓他放開管制,那是不可能的。
陳誠雖然被調到了下馬橋農莊,但是實際上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下馬橋農莊這里,地理研究院,礦產研究院,鋼鐵鑄造研究院,格物基礎研究院,機械研究院,化學研究院,醫學研究院,紡織技術研究院,造船技術研究院,建筑水利研究院。
這十家研究院目前也只是搭建起了框架,工部被調過來的工匠和管理人員,大部分也都是在夾江工業區坐班,研究。
而且,他只是在下馬橋待了一天,情況還沒有了解清楚,就被朱棣又派到了鴻臚寺,專門接待跟隨使團一起來應天府的十七國使臣。
陳誠不是一個愚魯之人,如果真的愚魯,他也不可能從一個寒門學子,成為從五品的員外郎,并且出使安南,西域,都能取得不錯的成效。
他將自己從回到京城,經歷的一切只是簡單地回想了一遍,串聯在了一起,就有些明白皇上和太孫的對他的定位了。
他能被賞識,是因為自己對西域的情況比較了解,兩本著作都頗受皇上和太孫重視。
而太孫將他帶到世界地圖前面,要在他的書里面加上西域適合種植棉花的述論,從他的角度來說,是為了讓西域各國重視棉花的種植,引導他們發展棉花種植。
這并不是一件難事,因為出使過西域,他很清楚,棉花最早本來就是從現在帖木兒國的西南部開始種植的。那里在漢代,就已經開始種植棉花,而華夏卻是從宋代才開始逐漸種植棉花的。
只要大明能夠承諾收購他們出產的棉花,然后將他們需要的各種物資賣給他們,這件事就很容易操作。
但是從皇上和太孫的角度,當然不僅僅只是這個目的。雖然現在陳誠還沒有完全琢磨透他們的想法,卻已經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將會是一個龐大計劃中的一個環節。
所以他拿出了萬分熱情,與這十七國的使臣進行全方位的交流與溝通,想要說服他們主動來種植棉花。
跟陳誠很快就明白了上層的意圖相比,工部虞衡清吏司的員外郎劉杰至今卻都一直是忙并迷糊著。
身為誠意伯劉伯溫的曾孫,因為曾祖和祖父都被胡惟庸害死,家族封爵在十八年前也被剝奪,父親劉廌從此隱居家鄉青田,無心仕途。
劉杰卻不甘如此,他自小得父親精心教導,少年成名,建文年間就以殿試二甲入仕。
不過,身為誠意伯的后人,他在官場上卻遭到了或明或暗的排擠,十幾年來,仍然只是工部一個邊緣人物。
虞衡清吏司成立了新的專利部,無人知曉這個部門以后能不能起來,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個部門以后少不了打官司,所以將他給發配到了這個新部門。
專利部的第一個官司就是自己部門與內監的官司,雖然雷聲大雨點小,但是他的這個位置也如同是一座火山口。
但是任誰也沒有料到,在官司結束以后,專利司立即成為了應天府最熱鬧的衙門之一,全國各地的商人,工匠,根本不在乎申請專利的些許費用,開始大肆申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