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以肉食為生,在古代沒有冰箱的情況下,一頭牲畜不可能一頓吃完,肉就很容易泛濫變質,所以古代歐洲人常吃臭肉而不是鮮肉。
為了解決食物變味的問題,加上濃郁的香味,香料就被引入了歐洲,因此香料也成為了需求極大的食物。
香料散發出的香氣、制成的食品在地中海周邊地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羅馬人食用香料并把這看成是文明飲食的標志。
而在羅馬人的葬禮上香料也必不可少。羅馬人熱衷于火葬,他們的葬禮上肉桂是主角,羅馬人相信火葬配上肉桂象征著死者的靈魂將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所以無論羅馬帝國的國勢如何變化,羅馬人對香料的熱愛始終如一。
甚至向某人涂抹香料和供奉香火,在羅馬就是稱王的前提。
歐洲人食用香料,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這就導致了需求量的節節攀升。
再過幾十年,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的興起。最初的原因不是為了瓷器,不是為了茶葉,也不是為了黃金和絲綢,而是為了香料。
因為瓷器可以用錫器代替,茶葉可以用草汁代替,絲綢可以用麻布代替,但是香料無可替代。
香料在近代以前絕不僅僅是保存肉類的調料,因為它的價值要比肉類要高的的多,這么做好比在廉價布鞋上鑲嵌鉆石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朱瞻基前世就聽過一個不是笑話的笑話。
一個德國的科隆大主教,能推舉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七大選帝侯之一,這七大選帝侯是四個俗人加三個大主教,比如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他們能直接選舉羅馬帝國皇帝。
他翻越阿爾卑斯山,去朝見羅馬教宗。結果行至半途大主教病逝了。
死在半山腰上了,沒有香料啊,沒法兒給涂抹香料防腐啊,怎么辦?不然過幾天這尸體就爛了臭了,沒法帶回去。
他的隨從也真有招說,干脆給他煮熟了得了,煮熟了他就不爛了。但是這些隨從的手藝太糟糕了,火候掌握不到位,最后把大主教煮成了一鍋肉湯,就剩一副骨頭架子在里頭了。那沒辦法了,只好把這個湯倒了,把這骨頭架子帶回主教座堂。
別的主教都是全尸下葬的,這位主教就是一副骨頭下葬。所以只是從這一點,就能說明歐洲人對于這個香料的那種渴望是多么強烈。
當時的人們迷信地認為散發出惡臭的尸體是靈魂墮落的標志,一個人如果有了圣潔的靈魂即使死去他的尸體也會發出香料的味道,這使得基督教會成了香料的最大收藏者。
香料已經不僅僅是食物,而是與歐洲人生活休戚相關的東西。從出生洗禮到死亡棺材的陪葬,都離不開香料。
進入到了中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東西方貿易斷絕,讓歐洲人得到香料越來越困難了。
所以歐洲人才開始跟這個阿拉伯人做買賣,阿拉伯人是很精明的商人,把東方的香料去運到威尼斯,阿拉伯人是頭道販子,威尼斯二老板,批發商再在歐洲各地批發。那么這個香料從亞洲運到威尼斯的價格相當于原產地的五十倍。
雖然這個價格可能略有出入,但是出入不大。
存儲了這么多的香料,其實也是一個麻煩事。寧波市舶司的余先就多次提到,光是為了存儲這些香料,現在市舶司預算一直在超支,因為光是為了蓋倉庫就耗費不少。
因為大明的香料產量也不少,肉桂、豆蔻核仁、丁香,胡椒,八角幾乎都有,銷量不大。大部分都賣不出去,只能存在倉庫里。
但是對朱瞻基來說,這一些都是劃算的,壓制下了所有的反對意見。
這次下西洋,他就準備打開海上航線,將這些香料賣給歐洲各國。
當然,想要順利占領歐洲的貿易市場,不僅僅只能商業,還有可能需要武力威懾甚至是鎮壓。
那些不聽話的歐洲城邦主,還有壟斷了此時歐洲香料貿易的阿拉伯人,突厥人,都有可能成為大明經濟征服歐洲的絆腳石。
在另一個世界里,那被歐洲用槍炮敲開國門的不平等條約,不平等貿易,他都想重新實施一遍。
不過,如何去歐洲,也是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