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軍事部總督、宗教和司法部大臣、機要秘書兼情報大臣成為蘇丹國家的四根棟梁。此外,還建立了行省制的地方統治體系,由***地方軍事貴族掌權。
由于統治階級都是中亞來的***教軍事封建貴族,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為核心,他們占有大量的軍事采邑土地“伊克塔”,并依靠中亞外族雇傭軍為統治支柱。
蘇丹政權對印度教封建主及各階層廣大居民采取敵對、歧視、迫害等高壓統治政策,尤其是強征人頭稅及強迫改宗***教,刺激了印度教各階層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情緒。
蘇丹將被征服的印度國土以“伊克塔”(軍功田)和“瓦克夫”(清真寺教田)、“伊納姆”(***教阿訇的終身賜及田)的形式封賜給有軍功的***軍事封建貴族及清真寺和阿訇,作為他們的軍事封建采邑領地和教產。
大批的印度人都失去了土地,只能當佃戶。因此人民起義和教派運動不斷爆發,民族、宗教及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總體來說,德里蘇丹國只不過是北印度一個最大的區域王國,其疆域的大小同國力的強弱成正比。
這些被征服、被統治的地區名義上屬德里蘇丹,實際上又分三種情況: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的地區稱哈里薩,即國有土地,主要限于德里和河間地區。
其次是由省督掌管的地區,也就是伊克塔類封地。
最后是臣屬的印度教國王或酋長掌管的地區。國家只對前兩種地區征收田賦,對后一種地區只要求按年納貢。
齋浦爾就是最后一種,這里的統治者辛格家族一直是最忠誠的印度教徒,只是屈服于德里蘇丹國的武力,成為德里蘇丹國的附庸。
為了應對大明的攻擊,德里蘇丹派出了五萬人的直屬軍隊,直接接管了齋浦爾的城防。
可是,大明軍隊早就了解到了這一情況,也沒有將與德里蘇丹有二心的辛格家族作為主攻的對象。
一萬騎兵只是在城外耀武揚威了一番,用火槍打爛了城墻上面的德里國旗幟,就繼續北上。
這一下,就輪到德里國的阿拉伯將軍圖格魯克難受了,因為是城防戰,他的麾下雖然有五萬人,卻只有五千騎兵。
現在大明士兵根本不攻城,他的麾下騎兵不多,連追也不敢追。
但是如果就此放大明軍隊毫發無損地北上,那他的人頭恐怕不保。
不得已,他只能命令麾下的五千騎兵銜尾追上,想要等到前方的阻截軍隊攔住大明騎兵的時候,前后夾擊。
但是,當他們追上來的時候,兩千將戰馬全部拴起來的大明士兵,分成了四個方陣,等待著他們進入了包圍圈。
雖然是五千對兩千的兵力,但是當槍聲響起,沒有受過槍聲驚擾,巨響訓練過的印度騎兵,陣勢直接就亂了。
那些馬匹在一陣陣的槍響之下,驚慌失措,不少士兵被發狂的馬匹掀下。
而大明士兵的火槍威力第一次真正展現在印度人的眼前,五千騎兵只有不到三百人逃離,其他士兵全部倒在了大明士兵的搶下。
只是短短的一個時辰,兩千士兵全殲五千騎兵,這一幕,讓收拾戰場的那些印度仆從軍無不視若天人。
他們拔下了德里士兵身上的衣服,撿起了他們的武器,繳獲的馬匹更是讓許多人喜出望外。
因為這些收獲,他們的干勁也是十足,當天晚上,就挖出了一個足以埋葬四千多人的巨坑,在第二天的黎明到來之際,四千多光溜溜的尸體被扔進了坑里,原地多出了一座新鮮的土山。
得到了逃回來的士兵傳來的消息,圖格魯克命令關閉城門,再也不敢派人出去。
強大的大明已經讓他膽寒,面對大明人可以隔空傷人的火槍,他們手里的大刀長矛根本難以對大明士兵造成傷害。
只有弓箭手可以發揮一點作用,但是大明士兵都配備了鋼絲軟甲。因為鋼絲軟甲的普及,大明甚至在這次西征的時候取消了盾牌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