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不支持,為了盡快打開局面,他的態度肯定會強硬一些。
只是被他寄予厚望的鄭能,因為剛到北平就染上了風寒,差點一命嗚呼。
在北平養了一個多月的病,身體略微好轉,鄭能不敢再耽擱,冒著嚴寒趕到了天津,坐上了海船。
過小年的這一天,他抵達了京城,當天下午,就給鴻臚寺遞了覲見的帖子。
而朱瞻基也一直想要了解如今草原的局勢,所以第二天上午的午朝,就接見了大病一場,反而胖了許多的鄭能。
鄭能雖然是個將三代,但是他的成長也是伴著朱棣的靖難之役起來的。
今年四十歲的他自幼從軍,只是因為鄭亨如今雖然已經六十四歲,卻依舊健壯,所以始終不得單獨領軍。
不過他是武安侯一派的公認繼承人,所以對于能不能領軍,他并不著急。
相反,因為近些年在北明山的收益驚人,上面有老父領軍,他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為家族謀劃上面。
他的來京意圖其實并不難猜,武安侯府能將他們這些年的獲利全部運到京城來,只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向朱瞻基表忠心,另一個就是另有所圖。
五萬兩金子,相當于五十萬兩白銀,對任何一個家族來說,都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綜合各方面的情報,朱瞻基早就知道了他的來意。
所以面對鄭能開誠布公地坦白了鄭亨的想法,他笑了起來。“任何家族的正當收益,都是受大明律保護的,孤不會要屬于你家的銀子。……至于撒馬爾罕的駐守問題,孤現在也不能給你承諾。孤要先看看,這場仗能打成什么樣?以后大明駐軍,能不能有利可圖,才能做出決定。”
鄭能年紀不小,閱歷豐富,很輕易就聽明白了朱瞻基話背后的意思。
首先,這場仗要看鄭亨打的好不好。既要把帖木兒國打服,又不能把那里打廢,更不能讓那里的人離心離德。
否則的話,一片廢墟,大明要來做什么?
那里的人視大明為寇仇,如何能安穩下來?現在那里最受大明歡迎的,一是駿馬,二是棉花,這都需要當地人持續的支持,才有利可圖。
所以,鄭能連忙表態說道:“微臣明白了,家父前往西北之時就已經跟微臣說清楚了。這次的西北之戰,一定要為大明再拉幾個勢力大的盟友。”
這卻不是朱瞻基想要的表態,論拉攏盟友,三個鄭亨也比不上一個陳誠,現在那邊有了陳誠當紅臉,鄭亨應該是去當白臉才對。
一味懷柔,并不符合長遠利益。中亞那些民族都是屬白眼狼的,對他們再好都沒用,只有一手握槍,一手拿糖才行。
所以朱瞻基又說道:“武安侯應該要時刻記得,自己首先是個將軍啊……”
鄭能這一下明白了過來,皇上在南方大殺特殺,你在北方籠絡人心算什么?只有也先跟著皇上的腳步走,然后等皇上下令再用懷柔政策才是對的。“微臣愚魯,差點犯下大錯,謝殿下提醒。”
朱瞻基又轉過來問起了薛祿去了北明山之后的接手情況。
他雖然有各方的消息匯總,但是聽聽鄭能這個一方當事人的直接感受,也能了解的更清楚。
聽到薛祿蕭規曹隨,他也算是放心了一些,如今西北在打仗,他可不想薛祿在北明山激起了瓦剌和韃靼的民憤。
最后,鄭能還有些放心不下,又問道:“殿下,那這些金子……”
“先放在銀行里吧,到底是存在銀行,還是換成各種物資,總要等這場戰打完再說。你也不要心急,既然武安侯安排你到京城來,順便也幫孤做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