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大明已經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能打敗大明的,只剩下了大明自己。
你現在讓朱棣去關注一個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他即使就是聽了朱瞻基的話,覺得朱瞻基的話有道理,又怎么會在乎?
他現在費心來進行勢力劃分,主要還是覺得朱瞻基說的有道理,一個穩定的中亞,能讓大明賣出更多的商品。
所以,打敗了帖木兒國,就不會允許一家獨大的國家存在。
而這個時候,朱高煦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從跟著朱棣出海,不去爭皇位的朱高煦又獲得了朱棣的歡心。
對這個兒子,朱棣的心里是有愧疚的。
朱高熾從靖難之役,就跟著朱棣南征北戰。當初朱棣不止一次說過,要把皇位傳給朱高煦。
但是,文官的反對,加上唐太宗的教訓,讓他猶豫了起來。
之后朱瞻基逐漸長大,不止一次展現了超人的才華,讓朱棣喜歡之極。
朱棣與朱瞻基相差將近四十歲,孫子的才華再高,也不會直接影響他的權威。
而朱高煦在戰場上值得信賴,在如何當一個皇帝方面,卻沒有展現出應該具備的才華。
過早給予朱高煦太大的權力,父子爭權,加上文官的反對,所以讓朱高煦就逐漸失寵。
但是不管怎么說,朱棣對他是愧疚的。
如今朱高煦已經被剝奪王爵,削為平民,現在他又主動要求出海,前往蠻夷之地發展,讓朱棣心里的不滿也就逐漸消失。
父子倆一路上逐漸解開心結,為了支持朱高煦,朱棣甚至直接劃給了朱高煦六千騎兵,讓他到西洲去選一塊他最中意的地盤。
西洲的龐大,土地的肥沃,資源的豐富,都讓朱高煦格外震撼。
除開北部的沙漠地區,中部有巨大的熱帶雨林和草原,在這里,生活著無數的奇異的動物,有著各種各樣的果木。
南方的土地雖然略微貧瘠,那里卻有著豐富的礦產。
一開始,朱高煦還有些猶豫不決,不知道該選擇哪里才好。
但是他后來途徑馬穆魯克王朝,又去了一趟歐洲,這個時候,下定了決心,決定到中部非洲發展。
因為中部非洲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不僅距離亞洲更近,還能方便與歐洲貿易。
在中部非洲野生的香料到處都是,運到歐洲簡直就價比黃金。
從歐洲返回之后,他再次穿越了整個非洲大陸的中部,差不多是從后世的莫桑比克到安哥拉,觀察這里的地形和資源。
越看,他也越是滿意。
在南部非洲,土著很少,人口稀少,這個時代,人口是最大的財富。
而且中部非洲的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他來回穿越了一遍,就發現了幾座露天金礦。
這個時候,他沒有了失去皇位的遺憾,在這里沒有仁義道德的地方,他覺得猶如天堂。
當他從非洲回來,得到了明軍大勝的消息,所以也就一直留在忽魯謨斯等著朱棣返回。
當朱棣將朱瞻基的信件拿出來給他看的時候,他也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途徑馬穆魯克去歐洲,他就感受到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這個被帖木兒國打的抬不起頭的國家,面對歐洲,就是霸主。
他們壟斷了貿易,連馬穆魯克在他們面前都只能被動防御,根本不敢相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