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馬穆魯克才會愿意讓出珍貴的綠洲給大明,讓大明在蘇伊士駐軍,幫助他們抵擋奧斯曼的威脅。
所以,朱棣雖然沒有在意這個國家,但是如果他以后在非洲發展,肯定會跟這個國家打交道。
如果現在削弱他們的力量,對朱高煦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的。
所以,朱高煦也跟朱棣詳細分析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認為黑羊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也確實如此,在石油還沒有成為戰略物資的時候,伊拉克這一塊,在那時候就是窮鄉僻壤。
當時阿拉伯的中心,是在地中海沿岸,那里是東西方的貿易中心,也是阿拉伯人的政治文化中心。
大明要在中亞保持威懾,忽魯謨斯并不是最重要的地方,相反,蘇伊士才是。
如今大明已經在蘇伊士駐軍,朱瞻基當初也喊出了開挖蘇伊士運河的計劃,將那里作為大明重要的軍事要地,會更符合大明的利益。
當然,忽魯謨斯也不會放棄,這里將跟印度的柯枝,南洋的星城,舊港,形成大明一連串的補給和軍事重地。
就在朱棣回忽魯謨斯的途中,朱瞻基的又一次信使抵達。不過這一次帶來的主要消息是,太子朱高熾去世。
對這個大兒子先自己而去,朱棣卻沒有普通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哀。
身為一個皇帝,他首先考慮的整個江山,其次才是父子之情。何況,他對這個兒子并不算喜歡。
他只是在途中吃素三日,甚至都沒有要求軍中吃素,只是讓全軍戴上白布以示哀悼。
在波斯,如果吃素,糧食根本不夠吃,因為主要的軍糧就是羊肉,要是吃素,軍隊運糧都來不及。
不過回到忽魯謨斯,看到朱高煦已經為兄長戴孝,他還是很滿意的,對這個二兒子也更喜歡了。
經過與朱高煦的商議,他在地圖前面看了許久,認可了朱瞻基的計劃。既然不將忽魯謨斯作為重點發展區域,那么,削弱這里的大型部落和國家,也就變得格外重要起來。
經過一番商議,朱棣決定不僅要給一直跟著大明的忽魯謨斯和黑羊王朝一些好處,還要扶持已經被打殘的帖木兒各部落。
所以,朱棣釋放了不少波斯高原上的部落首領,他們原本準備作為戰利品,要被朱棣帶回大明炫耀的,現在卻讓他們回家。
忽魯謨斯勢力比較弱,即便給他們一大塊地盤,他們想要發展起來,也需要很多年。
而黑羊王朝為大明提供了不少火油彈,還將一處盛產火油的地方給了大明,現在也不能打壓的太厲害,該獎賞的還是要獎賞。
只能增強波斯高原上各部落的實力,才能讓他們抵擋住黑羊王朝,占據更大的地盤,成為一方霸主。
至于波斯的東部,一大片區域被劃分給了印度各國,柯枝國獲得了一大塊肥沃的土地,其余各國也能自由遷徙。
如今的印度還是奴隸制度,大片土地被王族占據,無數的百姓只能作為奴隸為土王干活。
他們獲得的土地可以作為獎賞,賞給立功的百姓,至于那里守不守得住,就不是這些土王在乎的了。
為了劃分這些區域,當地的各大部落爭吵不休。朱棣也費盡心思,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算讓各部都接受了勝利分贓。
自此,大明將撤出所有的陸軍,只留下了一支五十條船,一萬人的海軍,分別駐守格什姆島,穆桑達姆半島,還有波斯灣深處的火城。
火城也就是后世的科威特,這里不僅出產火油彈,還因為氣候炎熱,所以被朱棣命名為火城。
當然,這只是一個名字,實際上,當地只有一個小型港口,駐扎三千海軍。
穆桑達姆半島也就是迪拜東北的半島之尖,那里駐扎了三百海軍,大部分海軍駐扎在格什姆島,這里也是貿易中心。
除了大明海軍,印度各國留下了五千印度輔軍,協助大明海軍管理忽魯謨斯港口,維持治安。
朱棣離開忽魯謨斯的時間,已經是永樂十九年的十二月中旬,而且他并沒有直接回大明,而是繞過了阿拉伯半島,進入了紅海,前往蘇伊士。
在去之前,他就已經排除了使者,分別前往奧斯曼帝國和馬穆魯克王朝,讓兩國國王前來蘇伊士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