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的慘狀還歷歷在目,由不得荊州百姓不相信,新仇舊恨加在一起,讓他們對朝廷失望透頂。
有人趁機振臂一呼,說既然朝廷不給我們派糧,那我們就自己搶,那些大官只知道魚肉百姓,那我們就去搶他們
人在餓急了的時候是沒有理智的,更不會思考,什么溫順什么法度都消失了,只有填飽肚子才是他們要考慮的事,所以煽動的人很容易就成功了。
荊州很快亂了起來,災民跟著沖進縣城殺了縣令縣丞,還搶走了班房的武器,最后他們來到了縣城的糧倉,發現里面滿滿當當都是糧食。
可是,分明昨日他們中間還有人在餓死,那些當官的卻從沒想過施舍他們一碗粥,災民們的眼眶瞬間就紅了,本來還在猶豫的人這下更是鐵了心跟著鬧到底。
經歷千難萬險終于抵達荊州的運糧大軍和巡撫怎么也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會是這么大一個驚喜,幸虧有大軍在,巡撫才沒有跟那些縣城們一個待遇。
但賑災是徹底進行不下去了,根本沒有人聽他的,巡撫無奈之下只能命大軍退回江北,同時向皇帝上書闡明此事。
剛開始接到巡撫的奏折,謝伯庭還把欽差罵了一頓,嫌棄他動作太慢,但看了他們一路上的遭遇后,瞬間就明白了,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叛亂。
升平樓內的眾人也懂了,這是有亂臣賊子在借著水患生事,他們開始回想,荊州附近,有什么不安分的勢力嗎
魯國公思考了片刻道“也許是聞香會。”
陳國公聞言轉頭“聞香會你是說那個有人自稱救了一只狐貍,狐貍以斷尾相贈,斷尾有法異香,可以為教眾賜福的那個聞香會”
魯國公點頭“對,就是那個。”
那些鼓動災民的人,其口吻非常像他聽老部下提起過的聞香會。
聞香會興起于荊州到嶺南地帶,以三教應劫返本歸元的思想洗腦百姓,以達到奴役其子女兄弟,奪人錢財房屋的目的。
其教眾慣愛躲進水澤深處,來去行蹤難覓,給官府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剿匪也一直沒有進展。
為了抓到他們,各地官府請了不少擅長在湖澤上追捕的能人,其中大多是出自魯國公麾下的水軍。
魯國公本身就擅長水戰,當年他們的水軍都是魯國公訓練出來的。
不過后來燕朝建立,天下太平,漸漸就沒有需要水軍的時候了,于是朝廷將他們打散重新編整,如今早已四散在各處。
直到后來聞香會興起,這些曾經的水軍能手們才被想起來,然后一些比較厲害的就被調走去對付聞香會了。
魯國公作為他們的老上司,和這些人也多有書信來往,所以對此頗為了解。
其他人聽到兩人對話,細細回想了一下,也想到這么一個壽光末年興起的邪教組織。
當然,這個時候沒有什么邪教不邪教的概念,他們統一被稱為逆賊。
因為這個聞香會除了燒殺搶掠之外,還附帶著反燕,對官府惡意極大,朝廷一直想將他們剿滅,奈何這些人實在是太能藏了。
不是藏在那些千里湖泊之內,就是直接融入百姓之間,有時候肉眼根本無法分辨,百姓之間到底誰是普通民眾,誰是聞香會的教徒。
所以這么多年了,始終沒有根除,沒想到一次水患,他們又冒出來了,真是像田里肆虐的老鼠一樣惹人心煩。
他們看了看屏風心想,今天過后,朝廷對付聞香會的手段應該會更強硬了吧。
事實也確實如此。
看到視頻中荊州的亂象,皇帝已經下定決心,增加抓捕聞香會的人手和力度,在他有生之年,必須要將這些亂臣賊子全部鏟除,免得遺禍后世。
若叛亂是災民主導的,只需要武力鎮壓,然后誅殺首惡,將其他人遣散回家,然后專心賑災就行了,災民有一口吃的就不會生亂。
但既然不是災民,那第一要務就不是賑災了,而是平叛,于是謝伯庭很快下令,調動荊州南北兩處的軍隊,配合巡撫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