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早有答案,魏晉之際同樣皇權暗弱,所以大家不講忠義、而講人情,孝順父母、兄友弟恭。那些魏晉名士們也都個頂個的孝順,卷到喪心病狂。
這個道理,放在南北朝同樣可行。北魏末年皇位屢屢更迭,大凡拓拔元氏宗屬子弟,無論血脈遠近,誰都能上去坐一坐,史書上一溜的元x元xx,亂得人頭皮發麻,皇權之暗弱更甚魏晉百倍。
若斥責趙貴軍敗連累元魏大統難振,實在難以引起共情,更會讓人避嫌不論。可若是從人情著眼,那就有力的多。
西魏之所創成,勢力較之東魏本就弱小得多。也正因此,從掌權的宇文氏到下邊一干武川勛貴們,多有親人流落在東魏境內,至死不得相見。
更具體的情況,李泰倒是不清楚,但起碼作為西魏上柱國之一的獨孤信還有后來北周權臣宇文護,他們的至親都流落東魏,有的甚至直到北齊滅亡才得以團聚。
本來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靠,西魏邙山若勝,他們至親便可相聚,可是因為趙貴的無能退兵,他們的親人還要流落異國、不能團聚,這仇大不大
至于說邙山之戰西魏打勝后究竟能不能順勢滅了東魏,畢竟沒發生,李泰哪里知道,你跟西魏那些骨肉分離、望眼欲穿的大臣爭論去
他只負責拱火,絕不負責
論證。
“李郎不是凡人、不是凡人啊我部下群眾筆功若有你三分鋒利,我也不會、不會咳,如此心痛悲聲,誰又不會情動”
若干惠恨極趙貴,卻又顧忌諸多而不敢發作,但李泰所的角度刁鉆又狠辣,你獨孤信不是要鄉義保全嗎就是因為趙貴的軍敗,連累你父母妻兒仍然流落東州,你還能心平氣和
“入關以來,趙貴恃年齒、恃鄉望,自矜傲慢,小覷旁人。所統左軍,屢屢敗績”
若干惠對趙貴的積怨由來已久,此前也只是年齡聲望有差而一直隱忍,現在既因邙山之戰被引爆,又被李泰一番話更作激發,情緒激動之下,便也不再顧忌,直在李泰面前吐露心扉。
“此徒是所謂鄉義之敗類、賊軍之向導”
李泰既要解救高仲密和此身的父親李曉,就勢必要與趙貴沖突,得罪在所難免,不妨得罪到底,言辭也變得刻薄起來。
“寫上、寫上,一字不要更改”
若干惠幾步沖到書案旁,震得衙堂里都嗡嗡響,一邊叮囑書吏,一邊鼓勵李泰“繼續、繼續”
李泰卻不受若干惠的鼓動,得罪趙貴是在所難免,但并不意味他要得罪宇文泰,畢竟還要在關中立身生活。
西魏此戰敗的實在太慘,從宇文泰角度而言,眼下最重要的是維穩與快速恢復實力,卻不是追究戰敗的責任。更何況此戰由他親自指揮督戰,窮究戰敗的責任就是在打他的臉。
對趙貴的指控需要點到即止,接下來還是要用有限的篇幅把話兜回來我可不是逞口舌之利,挑撥你的元從大將們內斗,而是要切切實實給你風雨飄搖的西魏政權指點一條明路,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