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要具體到地域的話,西魏這一次的機會窗口,主要還是向各擁部曲的關隴漢人豪強們開放。
李泰作為一個東州新附的鄉人,處境仍是尷尬,想要加入到未來的關隴集團并成為其核心成員,機會仍然很渺茫。
所以他在為若干惠執筆奏書時,也夾雜了自己的私貨,力陳大舉招募關隴漢人武裝對政權發展的穩定性。
這樣的建議,當然談不上啟發性。宇文泰一代人杰,能夠頂住高歡強大的壓力在關中自成基業,甚至在未來能夠后來居上,當然不可能看不到招募漢人豪強的重要性。
這樣的想法與思路應該早就在宇文泰腦海中成型,只是具體的舉措與步驟仍然思慮不定,而邙山慘敗又讓他沒有了再作猶豫的余地。就算沒有李泰的上書進策,這舉措必然也會很快大舉施行。
李泰也并不奢望憑著一封書信就能讓宇文泰對他禮遇備至、奉為國士,主要目的還是想借此表達自己與對方想法契合我和領導是靈魂密友,你想到的我都想到,你忙不過來我能幫點小忙
但他還是小覷了西魏政權內部人事糾紛的復雜性,或者說尺度上拿捏不夠精準,還是沒能達成預期的效果。
這倒也正常,他雖然因為職業的緣故有點文筆基礎,也不乏歷史的前瞻性,但終究不是這個時代土生土長的人物。
之前所面對的是論壇老鐵、是平臺看客,但現在卻要搏求一位真正的亂世梟雄的關注,用力的尺度、進策的深度難免就有點把持不住
。
但看若干惠作為關中政權的核心人物,仍然愿意為他庇護,可見他的進言或許未如預期,起碼也沒有觸犯什么大忌,在關中立足生存問題不大。
宇文泰你清高、你了不起,你不搭理老子,老子去找楊堅,未來撥亂反正、恢復漢統,我要出一把力楊堅搭不上就找李虎,幫我大哥教育兒孫后人。
他這里尚自顱內的盤算后計,李渚生又走了上來,并遞給了他一串竹簡并小聲說道“阿郎,那十幾名外客籍名都已經記錄下來了,他們也都愿意追從阿郎。”
眼下西魏政權雖然弱小落后,但也不至于退化到削竹記事。但大抵紙張產量不高,也并不作為軍用物資儲備泛濫,李泰暫時找不到紙筆,只能用就地取材的竹子作簡記事。
竹簡上刻記的是新加入隊伍的那十幾名西軍士卒,他們之前在潼關外被當做李泰的同伴誤抓,即便大聲伸冤也沒人相信、沒人理會,還是跟李泰的部曲一并關押起來。
等到李泰搭上若干惠發還部曲,這些人也就作為他的部曲還給了他,懶得分辨他們各自原本歸屬。
李泰雖然沒有什么造反創業的經驗,但也深諳亂世之中兵馬至上的道理,自然不會拒絕這平白得來的部曲壯丁,先收編了再說,因此在行軍途中便讓李渚生記下了這些人的名字留底。,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