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家中人口著實不少,高仲密本有親兵將近二十人,大行臺又賞士伍奴婢百口,再加上李泰帶回的三十多名部曲以及若干惠贈送的五十名士伍,這就是將近兩百多張嘴。
下午時道逢賀拔勝,也說要送他一些士伍,還保證數量絕不
遜于若干惠。以大數計,那就是需要維持三百人的飲食開支。
一個成年人單以主食論,每天起碼也要進食五兩以上。北朝計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但一斤只相當于后世二百二十克左右,以此約數計算,一人一天的口糧起碼就要今時一斤,一石糧食則可以維持一人一季的口糧。
但這是極端苛刻的情況,李泰剛才都沒有心情吃飯,那一碗米飯都起碼超過了二百二十克,這還僅僅只是晚飯。
所以一石糧食真的不經吃,特別在從事一些消耗體力的勞動時,每人每天起碼也要兩到三斤的主食量,那么一石糧食頂多也就維持兩個月。
剛才李泰草草一覽,邸中人口比例還算健康,壯卒丁力便有將近一百,婦孺老弱同樣此數。如果明天賀拔勝送給部曲一百,比例同樣此數的話,壯丁足食、婦孺略減,兩個月就要將近三百石的糧食消耗。
除了人的消耗,廄中還有馬二十多匹。馬的飼養不像人可以豐儉由時,如果給料不足,良馬都要被養成劣馬,因此也是一筆極大的開支。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單單眼下的部曲人勢規模,想要維持住的話,每年起碼也要數千石的糧草消耗。
李泰還打算著拉起一支部曲私軍,那所需要籌措準備的糧草,最少每年也得數萬石計
“今既立足關西,需作長遠計議。短年維持,或可有繼,但若計議長年的話,還是要做更周詳的謀算啊”
盡管高仲密言之篤定,李泰也想搞清楚他們現在究竟有多少家底。
高仲密聞言后便笑道“我是頹年茍活,不望長遠,但阿磐你卻不然。難得有此營事之心,咱們叔侄就籌計一番。”
說完這話,他便招手將高百齡喚入,吩咐道“家中事物計簿,都付阿磐。以后開支計定,也不要再來擾我。”
高百齡點頭應是,轉頭便捧來一本賬簿遞給李泰。
李泰只掃了一眼便覺頭大,這計賬本就豎列繁體,更兼都是收支摻雜的流水賬,各種物料種類雜亂記載,實在大大有違他的和計算習慣。
為了讓自己核計的更清楚,他便又要來紙筆,勾劃表格,列明收支存余,各項物料分別記載,再將數字填寫到表格中。
“阿磐竟然如此善算,早前你阿耶卻還常常責你無術”
高仲密見到李泰埋頭整理計簿速度極快,不免嘖嘖稱奇,踱步案旁垂首望去,又指著紙上李泰用阿拉伯數字所列算式好奇問道“這又是什么符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