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契文只說著令武鄉縣商原鄉撥給田園一所,卻沒有寫具體多少面積。但按照北魏均田制估計,一個男丁都可授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高仲密好歹也是西魏封授的司徒,照理來說起碼也得有個十幾頃。
“商原鄉在哪里”
李泰捧著那張代表著他霸業的文書問道,旁邊賀蘭德笑語道“商原位于洛
水東畔,距今州城西出三十里外,乃是州內聞名的肥鄉。但得風雨順時,畝收谷菽食料六七石有余”
李泰聽到這個數字,心中自是激動不已,但又想到西魏度量皆從小制,放在大一統的富庶朝代,這所謂的畝產怕就要打個對折。
有了這張文書,隨時都可入鄉領取田園,眼下的當務之急,還是晚飯吃什么。
李泰來自物質豐富的后世,吃慣了一日三餐,早飯一碗湯面、到現在已經頗感饑腸轆轆,于是便將文書收好,點收邸中一些錢帛,便與高百齡等離家入市。
有了昨日出游的經驗,他這次特意帶上了幾名胡人仆從,有這幾名胡卒前導開路,一路上果然沒有遇到什么騷擾。
華州城里只有一座商市,位于城西。市場以籬笆圍墻與外界隔開,遠遠便可看到市門前有甲兵駐守。
高百齡按人頭點數好十幾枚入市錢,可是直到行入市門,都沒人上前收錢,只有一名隊主警告他們不得在市場中喧嘩鬧事。
“西朝居然不收入市錢”
高百齡將數好的錢幣丟回車上錢筐里,神情頗感詫異。顯然是河北市場多收入市錢,讓他有感無所適從。
李泰覺得這未必是西魏政府體恤民眾,憑其窘迫財政情況,不收取相關的市稅,只能說明市場交易萎靡,若再加征稅錢,商品經濟規模只會更加縮水。
入市之后,李泰并沒有急于往里面走,而是在市門左右打量,直到隨從來問,才有些奇怪的說道“這市場怎么沒有榜書物料時價”
隨從里一名老關西便說道“關東大市可能會有,關西從來無此,入市買賣都是附近鄉鄰,誠信是本,誰要欺詐行騙,群眾也不容他活著出市,敗壞鄉風”
李泰聽到這話不免大汗,愈感關西民風之彪悍。
市場規矩雖然簡陋,但氣氛還好,入門所見便是一片菜市,幾行鋪業排立,但更多的還是席地或者板車搭成一個攤位,看著倒想后世年節可見的廟會或者大集,雖然熱鬧但也并不雜亂。
高百齡在市場尋人問話,得知糧市還在市內南沿,一行人便先去買糧,然后再閑逛。
這市場規模雖然不大,但商品種類卻不少,單單李泰沿途所見,菜市里面是肉市,幾頭剝了皮的羊被吊掛在木架上,膻氣迎風飄散。再往南則是手工編制的各種籠筐和器物,還有許多灰撲撲的陶器雜錯擺設。
糧市的面積不小,幾乎占了整個市場將近一半,所賣的糧食種類也是五花八門。
五谷、芝麻等等,后世常見的谷物粗糧,除了玉米之外,幾乎都有擺設,還有榆錢和其他李泰見所未見的植物種籽和塊莖。但是經過加工的米面精糧,卻不在外擺設,只有商鋪中有售。
“老鄉,這黃豆、菽糧時價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