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貨比三家、不做冤大頭的原則,李泰翻身下馬,走到一個攤位前,指著一罐黃豆問道。那豆子較之他后世所見要更小且癟,看著就有點發育不良的樣子。
賣糧的是一個臉色黝黑的中年人,似乎不習慣李泰這么親切的稱呼,又瞧他人多勢眾,顯得有些畏怯,過一會兒才抬手搖擺道“不要錢”
關中老鄉這么熱情的嗎
李泰聞言后大感吃驚,還沒來得及高興有白拿的機會,那說話大喘氣的老鄉已經又說道“只要布,一斗菽一匹布”
布是比較粗糙的麻織品,也是平民穿著最普遍的衣料,一匹布四十尺,按照人均八尺計,也能剪裁五個人的衣服,卻只能換一斗十二斤的黃豆,換算成后世計量則只有五斤出頭。
李泰雖然不理解不同商品和勞動力的價值兌換,
但也覺得這價格有點貴。黃豆這種基礎農作物,撒種在地就能生長,作布的工序卻要繁瑣得多。
“那一匹布多少錢”
李泰不想鬧什么何不食肉糜的笑話,轉念又問了一句。
“不要錢”
那老鄉說話仍是大喘氣,豎起一根手指說道“一斗菽”
李泰忽然感覺自己智商受到了侮辱,直接轉身去了另一攤位,指著一麻袋的大麥問道“這麥市價多少”
“三斗麥,一匹布”
這老鄉答得倒是干脆,李泰又問道“折錢呢”
“不要錢”
看來古代小農經濟,還是習慣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啊。
李泰心里感慨著,又隨手指了其他幾種貨品詢問價格,那老鄉雖然煩他只問不買,但見他實在人多,也只耐著性子一一回答。用來衡量交易的,無一例外都是布帛,最過分的,就連那一瓦罐榆錢,都只要三拃布
老鄉們口不論錢,一時間李泰竟搞不清楚究竟是鄉情如此,還是這些老鄉故意在耍他這個外鄉人,心里不免有點郁悶,屈指敲敲老鄉裝芝麻的葫蘆,惡狠狠問道“你這瓜,保熟嗎”
“這位郎君想是外鄉來客,鄉人并非惜貨不賣,只是關西惡錢雜多,市中不行久矣”
這時候,一個觀察了他們好久的看客走上來,向李泰拱手說道“觀郎君行儀氣派,采買物料必然不少,想在散市收齊也難。后方小鋪是某邸業,鄉土所出應有盡有,城里許多名家都作供給,不如進鋪坐論事宜”,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