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李泰和武鄉縣衙達成的契約是自即日始自秋收后,縣衙要保證供給牛馬二十、車十五架、壯年士伍男女一百人以上,并隨季耕播的所有作物種子,并各類農具的替換填補。
李泰則要在秋后保證補足大行臺督令、縣衙所缺額的糧食谷物,最少八千石、封頂一萬兩千石。
這契約初看有些荒謬,堂堂縣治官長竟要與治下民戶作這樣的臺底交易,才能保證賦稅足額。
但事實上,李泰還是吃虧了。當下世道中,西魏這個霸府政權本就羸弱且乏威信,有人有糧就是大爺。縣官為了保證治下安穩、錢糧足收,對諸鄉里大戶都要親近有加、近乎阿諛。
鄭滿如今算是徹底跟李泰坐在一條船上,也向他透露許多縣事治理的細節。
縣衙租給李泰的這些車畜人丁,就算李泰不用,其實也會分發給縣內其他大戶使用。
大戶凡有婚喪嫁娶,縣中都要給員無償使用,縣官也要到場表示。另有鑿窟造像的禮佛事宜,雖是大戶號召,縣里也要出錢出力。
這些禮遇表示,并不會明碼標價,只為換取縣中大戶的友誼,一旦遇事需要征輸物料,縣官們還要低聲下氣的走訪求告。
如今縣里對李泰還要明碼標價的訂立契約,主要還是因為他乏甚鄉土基礎,故而看輕。
李泰對此倒并不覺得羞惱激憤,他勢比人弱也是一個事實。
之所以和縣衙達成這樣的交易,除了可以獲得直接的助力擴大生產之外,也為了在鄉土中獲取一個靠山。
合作達成后,縣里這些大戶們再想排斥打壓他,就得考慮縣衙態度如何。而縣衙也要因為這萬石糧食的寄望,給予李泰特殊關照。
縣令杜昀也是一個老滑頭,之前見面時談起交情滔滔不絕,似乎跟隴西李氏每一個族人都是八拜之交,談起正事來則不留情面,通過鄭滿陰晦表示憑李泰自己還不夠資格跟縣里簽約,最好是請一勢位之選作保。
言外之意,最好是李泰能夠請動賀拔勝出面作保。
但且不說李泰請不請得動賀拔勝,就算是能,他也不會這么干。之前客客氣氣,那是為了引人上鉤,既然現在縣令已經覺得這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李泰當然就不會再那么殷勤。
就算合作不成,自己也沒什么損失,縣令卻要再去諸大戶門前當孫子。
契約雖然送到縣里,但因李泰態度消極,便又僵持幾天。最終還是縣令杜昀沒能繃住,再作表示這莊園終究是屬于高仲密的,最好高司徒能夠出面一下,說到底還是不信任李泰這個白身少年。
“這縣令也是一個拙才,不是大器區區萬石薄糧,卻還計議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