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屋舍的建設倒是逐日更新,但這莊園建設再好,也不能憑空生出糧食啊。那些耕牛挽馬,有時候還會借給左近鄉人使用,難道是打算事到臨頭向左近鄉人借糧這個真是個笑話
“鄭從事放心吧,我將這里視作長業,絕對不會背信于人”
李泰瞧了一眼一臉苦相的鄭滿,笑著安慰他道,自然不能說心里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勤練弓馬就是準備著某天跑路用得上。
“可是”
鄭滿還待說什么,李泰卻拍拍他肩膀笑道“晚飯時,再和鄭從事細話,我現在還要去南坡監督生產。”
位于南坡的青磚大院,圍墻建設的更高,圈圍的面積也更大,足足有一頃多地,從外根本看不到里面
在忙碌什么。
李泰走進院子里,便見到五座磨碾正在牛力拉動下不斷做工,而在磨碾旁邊則是五座高大的紡車,不斷的紡拈著麻線。
因為要造爐融銅、新鑄齒輪,紡車經過不斷的調試磨合、近日才正式投入生產。
架設一個磨碾,能夠讓牛力輸出更加穩定,磨碾加工的菽類、麻籽等等作物也是一項附帶收獲,壓出的作物油脂水分還能對諸木造結構起到一個潤護作用。
缺點則是需要的牛力增加,不像水力那樣恒定、沒有消耗,做不到晝夜不斷的產出。特別是到了晚上,因為材料和產品都是易燃物品,嚴禁煙火,絕對不敢掌燈做工。
李泰也不得不感慨,古人治業細節上都是滿滿的智慧,并不是他一個現代人一拍腦門、凡事就能設想周全。
過程中雖有曲折,但也總算是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銅鑄的傘齒輪雖然不像后世精鋼打造的那樣優良,但用來帶動紡車這種簡單加工的機械是足夠了,銅的熔鑄也相對比較簡單,不需要為此投入巨大人工材料新開一條鋼鐵產業,現階段可以維持生產。
“阿郎,昨天紡成了六百多斤麻線,若再熟練一些,每日恒產八百斤可以做到”
于此督工的李去疾迎上來,向李泰匯報這些紡車的生產情況。
五架紡車一天紡麻八百斤,如果折算成大斤制的話,則就是每天三百多斤的麻線產出,較之水轉大紡車的功效減了將近一倍。但跟傳統的紡線相比,又勝工十幾倍,這也是可以接受的。
“很好,繼續努力”
李泰對這結果還算比較滿意,然后又問道“近日搜購的麻料足用嗎”
李去疾聞言后便搖了搖頭“今天才收七百多斤,左近鄉里都已經收購一空,畢竟鄉人自己也需要儲麻做工。”
李泰聽到這話,不由得又皺起眉頭,麻料的價格雖然比較低廉,但也是鄉人生產生活必需品,無論自家穿衣還是租調征繳都要用得上。
商原雖然是肥鄉,但也是窄鄉,絕大多數均田戶所受田畝都遠低于均田令規定的畝數。有限的耕地自然要量地為用,即便種麻也只是少量,本身的積儲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