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第一天,籌備多時的大閱終于正式開始。
從前一天傍晚,李泰等公府護衛人員便離開防城,在城外劃定的營區中忙碌準備著參加大閱的鹵簿儀仗。
高仲密雖然乏甚勢力,但官位卻高,因此太尉公府的儀仗隊伍規模也是不小,前部具甲十人、班劍三十,大纛一座,后部鼓吹一部,并左右仗從十四人。
李泰作為太尉府記室參軍領帳內,便是這一支儀仗隊伍的首領。第一次參加古代這么高規格的禮儀,他也比較緊張,將諸文物、人員清點了一遍又一遍。
剛領到這些文物的時候,看到那些打制精美、造型威猛的甲具,他還比較興奮。
之前他是有一具家傳的細鎧,結果在潼關關前被人繳獲。之后雖然得到了若干惠庇護,但原來的鎧甲卻早已經不知被哪一部士卒收繳報功,也沒能追回來。
邙山之戰后,西魏軍隊上上下下都窮得發慌,若干惠便也沒有再作補償,畢竟李泰既不上陣殺敵,給他一副鎧甲也是浪費。
這一次大行臺再撥給太尉府參加大閱的甲防武裝,李泰便想試試周身披掛是個什么滋味。
可當手觸摸到那些甲具實物的時候,他卻不免大失所望。這些甲具外表看起來倒是威猛帥氣,但卻根本不是鐵甲,而是單純的漆胎儀甲,瞧著梆梆作響,防護能力幾近于無,單手就能拎起幾具。
雖然實用性完全沒有,但這些甲具披掛上身倒是威猛的很,李泰在屬下們的幫助下將這甲具在身上披掛綁定,頓時便覺得自己距離二郎神只差了一頭哮天犬,走起路來都虎虎生風。
這可不是開玩笑,今次參加大閱真的是有狗,足足上百只獵犬,只不過并不屬于諸公府,而是歸直屬大行臺的六軍去溜。
少了s二郎神的重要道具,李泰卻多了一根打狗棍。這根木棍長達丈余,兩頭鑲嵌著銅環,真正的名字叫作殳。
所謂伯也執殳、為王先驅,指的就是這種兵器,意思是大爺我抄著棍子開道、大王你在后邊放心走。
漢光武帝年輕時感慨仕宦當作執金吾,就是感慨那些持棍開道的小伙兒真是帥呆了。金吾衛那是皇帝儀仗,李泰現在作為公府衛官,還是差點意思。
除了這一桿殳和身上的儀甲,他還有一柄班劍、一張稍弓。班劍是一截漆面雕文的木條、甚至都沒有開刃,稍弓則根本就沒有上弦,全都插在腰間的皮囊中。
換言之,發給的這些禮器文物全都不具備實戰性,他就算想趁著參加典禮時行刺宇文泰或者誰,也完全做不到。
黎明時分,城內鼓響三通,李泰和長史念華連忙指揮著儀仗隊伍前往規定的場所立定,又從頭到尾檢查一遍儀仗陳設是否還有疏漏。
緊張的忙碌了小半個時辰,防城內外鼓角聲如雷鳴一般齊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