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憑鄉戶們自發的捐輸,哪怕谷料萬石也不足以維持整個工期。龍首渠修成之后,因此得利的三四千頃耕地是有,一頃征收十石,便可以再收集三四萬石的資糧。
如果李泰在謀事之前便提出這么一條鄉律,想也不用想根本不會獲得通過。你上下嘴皮子一張,大家就要掏出糧食資助,你臉咋這么大呢
可現在事情籌備已經過半,只要按部就班的進行就一定能做成。而且獲得上至大行臺,下到鄉里大戶的廣泛支持,誰如果再跳出來唱反調,那就成了討人厭的少數派。
征收租調賦稅,那是朝廷才
有的權力。可是現在李泰立足于鄉情,把持鄉義輿論,就獲得了近乎朝廷征稅的權力,這就是鄉里倫情自治情況下土豪權力的體現。
敦教化、斷訴訟、搞募資,鄉里豪強之所以頑固難治,就在于民風輿情、倫理司法和經濟資源一手把持。
李泰費這么大勁搞水利工程,難道真的只為一個好名聲起碼鄉里誰人敗壞倫理道德要浸豬籠,老子得有話語權
“勸捐是應有之義,但也需要仔細審辨沿渠鄉人各自家實如何、丁壯與否。若的確戶中疾困難出,也需要體諒苦楚。咱們既然是要修筑惠鄉的義渠,便不可行使悖義之事”
李泰也深知鄉里豪強的強橫霸道,他雖然是要往這條路子上發展,但也不意味著好壞都要學個十足十。為了修渠而把鄉里真正的赤貧人家逼得家破人亡,也非他所愿。
所以在訂立了這條鄉律后,他便又說道“吳都督行事鄉里,一定要謹記此節。我既然忝為渠主,便絕不容許在我事內出現仗義而行惡的事情發生
凡所赤貧缺丁而不能輸助的人家,可以入我莊上借谷借力,可以歲后盈余再還。渠倉之外,我莊上另設義倉,濟困救苦,于此渠事之內有求必應”
櫟陽大閱上,李泰是見過宇文泰拿別人錢收買人心的做法,很快就領會到這種“人也是我、鬼也是我”的精神。
修渠是一定要修的,收糧也是一定要收的,如果確實是赤貧人家,我可以墊付,但不能因為我挑事就把我當個冤大頭。
說到底,這還是大家的事。水渠修好了,大家也豐收了,我把欠條一把火燒了,那是我高風亮節
“郎君真是高義恤眾”
在場眾人聽到李泰這么說,又都紛紛的交口稱贊。
“既居此鄉,自當惠此一方,如此才能俯仰無愧,不負君恩,不負鄉親。”
李泰客氣的擺擺手,然后又對席中眾人抱拳道“諸位德居鄉里長年,非諸善長熱誠相助,我對此也是有心無力,縱有善念、無從施展。所以近來我也常常在想,該要如何彰顯頌揚共襄渠事的義舉,淺同諸位商討一下。”
說話間,他讓李雁頭從堂外取來一塊碩大木板,自己掏出一張地圖釘在木板上向眾人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