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當確定了接下來要做什么,并已經選定目標后,當然是要檢點確定自身的力量如何。
因為最開始的目的地是邊州軍鎮,李泰麾下的武裝力量這一次可以說是傾巢出動,五百名部曲甲卒全都出動。再加上隨行屬員們的各自隨從,就組成了一支將近六百人的騎兵隊伍。
在動輒千軍萬馬的南北朝晚期,這樣一支幾百人的武裝力量倒也不算起眼,但其實也是不容小覷的。就連一些郡縣、包括相當數量的漢胡豪強們,都達不到這樣的武裝規模。
因為這些都是李泰部曲中的精銳,是可以直接武裝起來投入作戰的壯丁,并且各自都有著一定的弓馬技藝和戰斗經驗。
常規狀態下,這樣的一支騎兵隊伍往往都要配給倍數乃至于兩倍的丁役和后勤人員,那可就可以形成一兩千乃至更多的部伍規模。
六百人的騎兵隊伍,已經可以進行許多常規和非常規的騎兵陣隊戰術配合,在戰場環境和戰術配合占據優勢的情況下,沖擊上萬人的胡人部落都能做到。
稽胡雖然兇悍難馴,但也做不到全民皆兵。
一個稽胡部落中的人員構成,通常分為首領并其直系族裔,以及占據統治地位的精兵勇士,農夫、牧民、手工業者等部落民眾,還有完全沒有財產與人身自由的奴役。
后兩者的界線倒也并不分明,部族民眾就等同于首領渠帥的私人財產,無非前者的依附時間更長,或者具有一技之長,所以處境會略高于完全作為消耗品的努力。
如果說兩者有什么區別,那就是最底層的奴隸可能連生育權都沒有。因為通常稽胡部落需要將人口控制在與環境產出相匹配的水平,否則整個部族的生存都將大受影響。
一個數千人的稽胡部落,其核心精銳的武裝力量只占據很少一部分,可能都沒有李泰這一部人馬多。
其他大量的附庸人口,戰斗力和組織度都非常的低下,一旦作戰起來產生的威脅很小。甚至正面戰場的戰斗結束后,還可以將這些人口進行收撫整編,增加自身的戰爭續航力。
這也是李泰與諸屬員敢于動念搶掠稽胡部族的原因之一,只要不碰上真正的硬茬子,在沒有輜重后勤的拖累下,打不過也可以跑。
因為本就做了兩手準備,李泰此行攜帶的軍械數量也不少。
一弓一刀是標配、弓弦配給三根,每個人又攜帶了三十到五十支不等的箭失。單單這些配給,已經足夠應付一場頗具規模的野戰。
除此之外,另有馬步盾牌八十面、兩當鎧三十領、戰馬具甲二十具以及馬槊二十桿,數量雖然不多,可若披甲武裝起來,也足以施展攻守離合的戰術配合。
他們此行并沒有攜帶車馬等輜重隊伍,除了各所配給的一匹戰馬,僅僅只湊出來六十匹閑馬用作替換并馱運物資。
之所以還能保持相對比較可觀的軍械武裝,關鍵還是給養的縮減所騰出的運載力。食物給養方面,每個人隨身背了兩張壓縮糧餅,空間的占用微乎其微,但卻足以維持來回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