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行看客們除了宇文導之外,還有多名郡縣官員。當縣的武鄉縣令杜昀帶著縣尉、主簿等主要屬官都趕來捧場,別縣也有派人前來,諸如左近的華陰、南五泉、白水、澄城等諸縣,皆有屬員到來。
一行人入莊的時候,已經到了上午時分,校場外等待選募的鄉勇已經聚集了兩千多人,在校場外粗成列陣,隊伍中交頭接耳、人聲雜亂,直至李泰等人進入校場,雜亂人聲才稍有收斂。
見到有這么多鄉勇見征,那些參觀者們也都不免大感驚訝,武鄉縣令杜昀更是直接感慨道“李郎入鄉以來,常有恤顧鄉里的善行,往年情勢散于鄉野,如今號召聚眾、驗證此時啊”
“關西鄉人慷慨仗義、知恩圖報,我區區一個事中后進能積恩多少無非是鄉人們知我得大行臺賞用,平日患于鄉情不能上達,愛屋及烏、今日聚于我處捐身報效”
若在場都是尋常賓客,李泰倒是不會太客氣,樂呵呵承認他就是這么一個擅長沽名釣譽之人,可現在有宇文導在場,那當然得低調做人,我只是一個仗著大行臺普施恩義的小角色。
宇文導聞言后便也笑語道“行臺執命,在職宣令者不乏,但能讓群眾周知廣應者,可謂稱職稱允。眾口鑠金、群情不偽,李郎便是此類啊”
說話間,一行人登上校場的看臺坐定,隨著李泰舉手發令,負責選募鄉勇的部曲們才開始進行工作。
校場外圍設立著一道柵欄木門,木門前豎著一根木樁標柱,鄉勇們依次行過木樁前丈量身高,有的被放入校場,有的則被在門外阻退。
宇文導見到這一幕,便轉頭問向李泰“此番征募,標高多少”
“五尺六寸。”
李泰回答道,而聽到這數字后,在場眾人包括宇文導都神色一變,旋即便皺眉道“太高了吧”
按照西魏的尺度,五尺六寸相當于后世的165厘米,這在后世倒也算不上多高,但在物質條件匱乏的如今,卻足以將七成應征的鄉勇給篩選出去。
“彼類既然來見征,便是將性命寄我。征選或可將就,但赴陣則直分生死。若所選募不能得當,上辱國威,下害人命,我亦俯仰皆愧,情難自處。因此不敢貪一時之勢眾,唯望所選盡皆良材。”
這當然是場面話,實際的情況是,在陜北同稽胡交戰一番后,李泰越發有感兵貴精而不貴多,盲目擴編非但不能有效壯大勢力,真要遇上什么艱難陣仗,反而有可能身受其害。
而且眼下的他資本仍然未稱深厚,能夠聚養的甲兵有限,當然要從嚴挑選、寧缺毋濫。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