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郡城外的軍營,原本因為大閱結束后人去營空,近日則又住滿了人。
“郎主,賊巢諸倉繳獲都已經清點完畢。”
門生趙景之帶著兩名隨從、抬住一大筐的籍卷走入大帳中,神情之中頗有自得“某等書員雖然已經點驗完畢,但當郡吏卻還未半”
李泰聽到這話后也頗自得,白水郡治在縣城,郡縣兩級衙署的書吏們加起來的工作效率居然還比不上他部下員,可見莊中庶務教育也是卓有成效。
早在陜北襲擾胡部的時候,他便深感戰利品的消化力不足而不得不大量丟棄之苦,這一次在關內郡縣剿匪,便把這方面的工作重視起來,從商原莊上學堂考募加上各產業抽調,組成了一支三十多人的員隊伍,務求點驗效率,要在最短時間內清楚戰果幾何。
否則一場戰斗結束,卻要靠郡縣使役盤點戰利品,還不知會被貪瀆多少。若這些郡縣官吏們人人道德高尚、清廉如水,大行臺也就不必再搞六條詔書之類的思想教育建設了。
今次剿滅的這一支匪徒們首領名叫馬金山,曾在大統初年擔任過北雍州州吏。大統四年河橋之戰時關中爆發叛亂,其人便裹挾一批鄉徒助亂其中,并因熟悉地情而逃竄山中,避免了遭受清洗,竟然一直存在到如今。
其實今年霸府是有大閱之后沿關中平原北部西向田、直至岐州的想法,如果田能夠正常舉行的話,這一支匪徒也就順帶手的消滅掉了。只可惜大閱進行的并不順利,大行臺迫于無奈放棄了田的計劃。
狂人自有天收,原本這一支盜匪在得知白水大閱后已經西向流竄進了六盤山里,結果在得知大閱草草結束后便又返回故境,并態度囂張的向左近郡縣傳告勒取物資,于是便撞在了正要小試牛刀的李泰手上。
一場戰斗下來,匪徒主力被消滅殆盡,匪首也被直捂在山中老巢里。為禍數年的一支悍匪,就被這樣輕松消滅,反倒是打掃戰場、收集戰利品花費了更多的時間。
這一支匪徒戰斗力雖然不高,積儲卻頗豐富,單單金銀銅鐵諸類便被繳獲了近萬斤之多。除了殺傷逃竄的匪徒,俘虜的男女丁口也有近三千人。
但糧食只收繳到幾千石,布帛不足千匹,相對于數千人的一個大匪部,這樣一個糧帛儲備已經是非常危險了。
如果李泰不來剿滅,這一支匪部必然也要在今冬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劫掠行動,否則憑此積儲根本就過不了冬。如果他們活下來,郡中又不知會有多少百姓遭殃。
諸類繳獲之中,銅鐵占了絕大多數,金銀也頗可觀,足有上千斤之多。倒不能據此說明這支匪部財力雄厚,必然還是沒有一個合適的銷贓環境,所以這些不易銷贓變現的物資只能長年積存下來,最后便宜了李泰。
所以說哪怕做盜匪,也得盜亦有道,群眾基礎做不好,大家都不樂意幫你銷贓,這些金銀再珍貴,你能啃著充饑這樣的戰利品結構,倒也說明起碼白水郡境內是沒有什么勢大豪強與之狼狽為奸。
除此之外,牛馬牲畜也得了幾百頭,再加上其他一些雜類,這一次的剿匪算是搏了一次開門紅。
按照李泰跟郡府的約定,這些戰利品是要統統歸他的。物資還倒罷了,李泰自不像那些俘虜,就算自己用不到也能有處變現或置換,但那些俘虜則就有些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