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有的是盜賊親屬,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被擄掠而來,他們各自親人還在盼望團聚。
最方便的做法莫過于一體納為士伍,作為奴役使用。但這一決定做出來后,卻不知會讓多少家庭繼續承受骨肉分別之苦。
李泰自問不是什么道德高尚之人,但若因他為求一時方便而讓許多人家苦難增加,心里
還是有點不舒服。
略作沉吟后,他便說道“去告當郡長官,由郡縣撥給五百員士伍,共諸銅鐵物料一起送到沿河的白水莊,匪巢中所獲俘虜,俱給郡縣發落。”
當屬員將這消息告知郡府時,郡守當即點頭答應,并親自趕來城外軍營道謝。
這倒不是因為李泰部伍悍勇而被嚇得言聽計從,這一戰雖然勝的漂亮,但李泰的勢力也還達不到讓一郡太守都伏低做小的程度,關鍵是這安排也大益于郡縣政治。
對于時下的郡縣官員而言,增加編戶、擴大耕墾面積便是最重要的政績。但想要做好,可不只是劃一片荒地、把人安排進去就好了。
關西動蕩多年,郊野中亡戶眾多,官府擴戶是為了長期的民有所耕、稅有所出。
但這些沒有根腳的亡戶即便是造籍授田,卻沒有基層的鄉里組織關系加以約束,一旦遇到天時不美或兵災動蕩,又免不了要成群出逃。甚至干脆就沒有落腳的想法,騙了官府發給的農具、谷種轉頭就走。
官府籍冊造定,結果租調收不上來,屆時非但無功、還有大罪。
有時地方豪強對抗官府也會使用這種方法,新官上任后便著麾下蔭戶們造籍授田,籍冊造起來之后再將蔭戶聚回,結果就是籍戶增加喜人,租調連年虧空,這樣的官能做長久
關西動蕩多年,百姓輕于去就,就會造成這種現象。地方官員們面對這種情況,也會倍感無力,只能謹慎行政,不敢貪多冒進。
如此一股頑賊被剿滅,自然是一個擴大墾荒生產的好機會。而李泰從賊巢中解救出來的那些鄉民,本身就有親屬和鄉里關系,是最適合的擴戶授田對象。
至于那些根腳不明的俘虜,哪怕是正當年富力強,也不敢輕易的開籍授田、分給什么生產資料,只能作為奴役使用。
除了道謝之外,郡守又舊事重提,希望李泰能將防城設在白水郡中。
在見識到李泰部伍的戰斗力后,郡守開出的條件更加優厚,表示只要李泰點頭,那么防城人工物料一應消耗俱由郡府承擔,并且每年還會給役千人、并資給一部分防城糧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