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樣一個穩定的放貸環境,再進行金融活動的風險就會被降到最低。大數據還要用云計算殺熟,李泰靠著渠盟的人事網絡,只要不盲目擴大放貸氛圍,他的錢就不會打水漂。
一般的地境豪強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大莊園經濟基礎上,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借貸的需求,即便有所盈余,首先選擇也是比較穩定的投資于土地。
所以李泰還要做好一個榜樣,通過自家的產業擴張去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看到一種回報更高的投資和生產模式。
即便如此,有鑒于關西比較脆弱的民生基礎,李泰也并沒有盲目冒進。
他首先提出的一個方案,還是鄉戶們最熟悉的紡織。不再是分散于每家每戶一條龍的生產,李泰這里免費桑苗、蠶種、麻籽等物,鄉戶們各自認購多少種植面積即可領取,唯一的要求就是絲麻原料必須回售給李泰。
這些絲麻原料在經過大紡車的加工后,發還各戶進行織造。李泰這里同樣織機,每臺織機每年必須多少織品,扣除絲線麻線與織機的成本之后,其他的織物則就按照時價以等量的物品進行交換。
資源只有經過置換,才能獲得優化配置。掌握了洛水水利后,李泰的工坊紡線能力激增,但織造卻嚴重的拖了后腿,即便想要擴大產出,卻也沒有足夠的織工。
于鄉戶們而言,這種生產模式也極大的提高了他們的生產效率,而且生產模式的改變與產能的擴大完全不需要他們進行任何投入,都由李泰托底。
所以當李泰說完他這個計劃的時候,在場眾鄉戶們也都紛紛認領織機。這件事的風險幾乎沒有,即便他們不加入進來,各自也要進行紡織生產。
堂中近百鄉豪,各量家勢大小認領數量不等的織機,有的十幾架,有的則上百架。到最后統計下來,認領的織機足有七千多架。
按照每架織機歲返百匹,那么到了明年這時候,李泰到了明年這時候就能手擁七十多萬匹織物的巨貨而其中的三成都將扣除為他的成本投入,換言之就是二十多萬匹屬于他。剩下的五十多萬匹,他則給予等價的物資進行交換。
這筆帳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眾人各自核計一番,一時間也都懷疑李泰有沒有能力掌握這么大的物資盤口。
李泰則用實際行動證明他的實力,直接讓人搬來金銀于堂中分秤,七千多架織機他是沒有的,所以也只能從鄉戶手中購買,當堂買賣、當堂稱金,有多少要多少
換言之,各家將各自織機賣給李泰,再各自領回進行生產,拿織機的所有權換來金銀、生產不誤,只要明年這時候返還定量就好。
鄉戶們自然是大賺,李泰也沒有虧,這七十多萬匹織物他家人一年累死也織不出來,七十多個高敖曹啊,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