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中到隴右,最方便快捷的一條道路就是沿著渭水一路向西,甚至都不需要分辨具體的道路,只需傍住渭水行走便可抵達秦州。
李泰在將妙音娘子送回華州城后,又在商原短駐幾日,交代了一些產業經營的細節,諸如擴大碓硙產業的覆蓋規模,組建車隊就鄉幫助鄉人運輸谷麥作物等等。
講到收買人心,他向來是不甘落后的,更何況此舉方便了渭北鄉人們不說,也能擴大洛水水利體系在關中的影響和覆蓋返回。
盡管渭水水系與水流量遠遠超過了洛水,但本身并沒有一個系統化集中化的水利監管,高官勛貴、豪強大族們各自把持一段,彼此間摩擦內耗,產生的整體效益要遠遜于洛水。
最終赴隴的人員,李泰只帶上了五百名精銳部曲,其他的要么暫留鄉里看護產業,要么分在洛水沿岸的防城據點。
除了五百精兵,李泰還帶上了一批自家莊園所產的糧餅,一方面作為前往隴右拜碼頭的禮物,另一方面則就看看能否開拓市場。
講到隴右河西,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制霸西域與絲綢之路,軍事與商貿儼然是此邊最大也最鮮明的兩個符號,李泰自然也不例外。
他知接下來隴邊一系列的糾紛結束之后,河西絲路便將會繼續暢通起來,隨著關中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加上蜀中與山南接連納入版圖之內,這一條古老商道便會再一次煥發生機,讓東西方之間的商貿交流繼續源源不斷的進行起來。
盡管還未身臨其境,但李泰已經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由中分一杯羹,雖然眼下還未有什么明確的計劃,心中對此的期望卻是頗高。
因在鄉里耽擱了幾天的時間,當他再返長安時,獨孤信與史寧已經先一步出發了。
李泰這個時代中的變數能量終究沒能大到影響隴右局勢的發展,涼州刺史宇文仲和不出意外的據城而反,所以兩人也沒有等著李泰一起出發便匆匆上路了。
李泰雖然被落下了,但也并未就此免于事外,而是臨時加一督運糧草的使職,盤查督促渭水沿岸州郡各自將糧草輸送到渭水沿岸的官倉驛站,以供后路大軍開拔進軍的資糧消耗。
因為李泰還不是落在最后的,同樣需要率軍參戰的開府怡峰隊伍需從華州開拔。朝廷和霸府都沒有足儲資糧備此變數,故而須得沿途征調,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李泰這個督糧大使一路上走走停停,也算是將渭水沿岸這些州郡人事與豪強嘴臉們欣賞了一個遍。
關西民生政治底子本就薄弱,連年征募豪右部曲并舉行大閱也讓地方上得不到充分的休養生息。
李泰這一路走下來,沒有任何一處郡縣能夠按時或者提前完成任務,全都是在連番催促甚至惡言恐嚇之下,才算是磕磕絆絆的將物資調集起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