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數年間,關中連兩個最重要的元素都不具備,商業行為自是幾近于無。
韓褒久為霸府屬臣,對此自然是再清楚不過,故而看到眼前這座倉城規模后,心中自是震驚不已。這座城池甚至比國都長安城還大幾分,他哪怕極盡想象都想不出究竟得是多大的貿易體量,才需要如此規模的基建設施
“倒也并非如此,只是先作預備”
李泰也并沒有嘲笑韓褒的大驚小怪,耐心的將他一番構想向韓褒講述一番。
宇文泰既然將韓褒派來隴右執行計劃,這說明在其心里未來的隴右秩序中是應該有韓褒的一席之地。
眼下情況雖然有悖霸府預期,但彼此間仍然不失和平對話的空間余地。眼下彼此間立場雖然有些沖突,可如果韓褒接下來留事隴右的話,為了確保商路貿易的暢通,李泰也少不了同其人打交道。
李泰也不擔心自己這一番謀計會被韓褒剽竊抄襲,因為這是他基于自己的處境地位進行籌劃、并努力營造出的一個計劃,核心自然是他。其他人加入進來也只會讓這計劃涉及和影響到的人事更加龐大,但卻難以取代他的位置。
霸府這些屬官們有一個有點就是很務實、懂得變通,并不會固執什么重農抑商之見,也不覺得滿腦門子利害計議就是蠅營狗茍、有失體面。
這當然也是窮鬧的,西魏本就立國于危患,無論什么方法只要能增加財政收入,那就是好辦法。
所以當韓褒聽李泰講起各種推動隴右商貿發展的策略時,并未因此而有所輕視,而是聽得分外認真,當聽到他比較認同的方式時,還忍不住的連連點頭忍不住的表態。
“怪不得主上屢屢有贊伯山你精擅事業營建,常有前人難及之功,離府外事后每有悵然若失之感。今日得見伯山規劃之能,也實在是讓我自感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啊”
末了,韓褒更忍不住對李泰贊不絕口。
其實有關隴右商貿的問題,之前臺府中也經過了一番詳細討論,畢竟抓住任何機會廣開財源是每一個霸府屬臣都必須要具有的基本覺悟,資歷越深便覺悟越高。隴右河西的經商傳統和歷史本就源遠流長,群眾們又怎么會忽略這當中所蘊藏的利益。
可盡管他們討論多次,得出的結論卻是有限,遠遠的比不上李泰的謀劃這樣詳實具體且步驟分明,甚至都已經開始推動實施。
倒也不能說他們一眾臺府屬臣們智力有限,歸根到底還是想象力不足,根本就沒有經歷過、見識到的事情,又怎么能夠煞有介事的規劃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