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府六軍在邙山之戰中編制幾乎被打殘,單單東魏彭樂一部交戰便直接擒獲四五十名督將,這些督將便是六軍組織體系中的中堅力量,損失這么大,補充起來卻是難。再加上宇文泰還要求在原有六軍基礎上繼續擴軍,那么對這些中下層督將的需求自然就更大。
霸府擴軍需要督將兵長,北鎮軍頭借此可以加強自身在軍隊的影響力從而彌補部曲大損的困境,而宇文泰也樂得分流削弱這些鄉黨故舊們手中直接掌握的力量,并對大量編入軍隊中的關西豪強形成制約,讓軍隊中的漢胡勢力對比不至于頃刻失衡,可謂是一種多贏的局面。辛
但這種模式對李泰這種新興的、頗有鄉土基礎且不患兵員補充的漢人軍頭而言,那就有點不友好了。
他是既不想自己選募的僚佐分散到別的軍隊中任職,也不愿自己的隊伍中被摻沙子,于是便又皺眉道「之前簡略聽說六軍仍有增擴之意,但卻不知如何行事。諸如我所部隴右兒郎隨我入國,是需要效同六軍一體整編,又或者是以別部加置」
「這樣的疑惑,倒也并非伯山獨有,只不過臺府對此也是眾說紛紜,尚未形成定計。」
若干惠聞言后便又說道「現今六軍人事諸類已經是漸有不支之態,尤其物料消耗的情況更加嚴峻。新增軍伍若要長久維持,起碼供養一樁必須另作別計。如今府中爭議最多,或由諸開府各自增擴供養,又或新編部伍擇地而戍、就食于州郡」
說一千道一萬,終究還是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去年軍事建設得以大步前進,還是因為李泰提議的查抄佛寺賺了一筆外快,但這筆橫財消耗完畢后,接下來卻沒有了新的可觀增量,自然就維持不了之前的那種節奏。
霸府現在爭論的焦點是究竟該因人制宜還是因地制宜,這兩種趨勢對李泰而言倒也都區別不大。
開府養軍,他官階標準也即將達到了,且
手里也有著可觀的財源進項,就食州郡的話,他還有陜北一攤子基礎,不至于無處附著。辛
這不說不想不知道,眼下的李泰儼然已經成了邙山之戰后府兵建設這一時代背景下紅利吃盡的第一人。
他既不需要像若干惠等北鎮宿將自廢武功來維持權勢影響,又擁有了遠遠超過關隴豪強當下普遍標準的權勢地位,且不像元魏宗室和其他關東士族一樣徒具虛名、大而無當,遲遲構建不起自己的勢力底盤。
一番言談之間,若干惠也有些好奇李泰此行赴隴有何收獲,當得知他領回足足三千多名隴右健壯兒郎,也不由得驚訝不已,忍不住感慨道「果然是榮是辱,由人自造啊還記得往年伯山遇事仍需相知群眾扶助幾分,想不到倏忽間已經是遠邁同流,勢力如此雄壯
只是很可惜,我本來以為你此番歸國想可共事一番,如今看來卻未必,卻不知你又將會出事何方」,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