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聲還在繼續,府中的吳中鄉徒們也還在陸續的行出。只是這些出降之人的臉上并沒有流露出多少劫后余生的慶幸,有的仍是驚懼疑慮,或者是出于一種對棄眾而逃的臨川王陳蒨憎恨報復的心理而選擇投降唐軍。
但無論他們的內心感觸多么豐富,真正留給他們的選擇空間也并不大,尤其在局勢已經注定的情況下,哪怕他們不同的選擇有著生死之別,可是到最后也不過只是時局中一蓬或揚或沉的微塵而已。
此時仍在王府中遲疑不決的吳中鄉徒們并不知那鼓聲對他們而言乃是催命的音符,越近尾聲便越接近他們人生的終點。
終于三通鼓畢,鼓聲戛然而止,最終在鼓聲結束之前選擇出降的吳中鄉徒們也有三千多人,但是在王府中仍然存在著差不多數量的鄉徒。
不得不說,唐軍屢番喊話勸降的態度做法也讓他們暗生僥幸心理,覺得唐軍或許不敢大造殺戮,故而選擇再拖延觀望一下,等到唐軍愿意給他們更多的保障和許諾再來出降。
且不說唐軍將士們看到這一幕心情如何,沈恪則是頗感心酸,事態至此仍有許多人心志未改,反觀他們這些畏敵怯戰的肉食者們實在是應該感到慚愧。
不過眼下他也不敢將此想法宣之于口,反而還要故意流露出憂愁苦惱之色,步履沉重的來到若干鳳面前,深作一揖旋即便又說道:“代公心懷仁義,令人欽仰。可惜府中那些頑劣之徒仍然未感此番義念,罪民請親入府中,再宣義旨,感化群徒,必令此間群徒痛改前非、恭伏王命!”
若干鳳看到這招降的結果后,心中也是一嘆,再聽到沈恪主動要求入府繼續勸降,他便有些意興闌珊的搖了搖頭,旋即便又指著那些出降的鄉徒們對沈恪說道:“內中頑固不降之人,我自有方法料理。倒是這些已經出降的徒眾,仍待收編安撫一番,還需沈君由側輔助。”
說話間,他便著令部將把那些降人引到左近一處早已經被清理出來的營地當中,接著自己也在一隊親兵簇擁下走進此處營地。
此時的營地中早已經燒起了灶火,灶上正在蒸煮著谷米飯食。人間煙火氣息最能撫慰人心,尤其這些降人們也已經多時都未進餐,看到唐軍已經準備好要在灶前給他們分配食物,頓時又大感安心,哪怕接下來將要遭受不測,起碼也能先填飽肚子。
若干鳳緩步走出營地中,招手示意可以放餐,那些降人們見狀后有機靈之人當即便往若干鳳所在方向跪拜致謝:“多謝將軍賜食、多謝將軍賜活!”
若干鳳抬手壓住眾人的道謝聲,待到場面安靜下來,才又向著眾人喊話說道:“生人自需有食,不許你們飲食安生之人,才是罪大惡極之徒!爾徒今來歸義,自當有食,這并不是給你們的恩賜。王師獎酬歸義之士,隨后自有諸類恩賞。”
說話間,他便抬手將沈恪招至近前來,旋即便指著沈恪向一眾降人們說道:“你等應識此徒是誰?日前蠱惑征調你等離家聚此、欲與王師交戰敵對者,想必應有此徒。若以抗拒王師為罪,則此徒應為元兇首惡。鄉徒慷慨尚義,踴躍響應號召,不意卻為奸人所棄,生死無由自主。今將此徒贈與爾等,該當如何報復懲罰,爾等各自施為!”
沈恪聽到這話后頓時傻了眼,沒想到所謂的要自己輔助安撫降人竟然是這個意思,他一時間還待爭辯求饒,旁邊卻有幾名壯卒將之捆縛起來,并直接投入到那些降人隊伍當中。
眾降人們對沈恪等拋棄他們的王府官佐們自是深恨至極,不乏人自出降之后便一直對其怒目以視、恨得咬牙切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