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川王府歸降的那些吳中鄉徒們,盡管在歸降前一副冥頑不靈的態度,可是在歸降后態度卻變得非常踴躍,積極作為向導,帶領唐軍部伍在鄉里游走,查抄搜捕那些之前追從在臨川王麾下的那些鄉里豪強們。
那些豪強們本以為悄悄回到鄉里便可就此藏匿下來,唐軍主力必被臨川王這個大目標吸引南去,而他們則可以潛伏鄉里待時而動。
如果會稽方面戰事進展順利,臨川王與侯安都能夠成功的將唐軍給攔截下來,并且在春汛來臨的時候成功發起反攻,那他們到時候自然也就可以揭竿而起,憑著主場作戰的優勢將唐軍給逐出吳中。
可若是會稽方面戰事進展不夠順利,錢塘江也被唐軍給輕易突破,而臨川王等又不得不繼續轉戰撤離的話,那他們便也只能暫且安于鄉里了。
只要姿態擺的足夠恭順,唐軍為了穩定吳中情勢,想必也不會對他們嚴加追究。畢竟他們僅僅只是曾經響應臨川王的號召,也并沒有真的與唐軍進行作戰,迷途知返為時未晚,而且唐軍也需要他們來在吳中構建起統治,到時候態度如果再積極殷勤一些,不只能夠被既往不咎、寬大處理,或許還能獲得任官呢。
然而正當這些人懷揣著此類算計等待局勢進一步發展的時候,然而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卻大大的出乎了他們的預料。唐軍精準的鎖定了他們各自家居所在,然后便不由分說的發起了進攻,在他們猝不及防的情況之下,妻兒家眷包括自己便都成為了階下囚。
“將軍饒命!某等俱是吳中良家,安分守己、深居鄉中,從未有勾結賊徒、謀亂鄉里的行徑啊!”
一些落網的豪強連連喊冤,想要為自己狡辯脫罪,然而很快便有唐軍軍士遞給他們一份記錄,上面清晰的記載著他們幾番出入臨川王府、參與會議討論以及所部部曲多少的相關情況。
這些人與臨川王往來密切自然不是什么罪過,可是在南陳朝廷已經發布檄文的情況下,臨川王陳蒨仍公然叫囂抗阻唐軍南來擒拿侯安都,如今更向南奔逃,勾結侯安都的行徑可謂是證據確鑿。而這些人竟與臨川王有所勾結、甚至還有軍事行動上的配合,自然便可以擒拿問罪了。
這些豪強們在鄉里雖然是稱霸一方的了不起的人物,各自也擁有數量不少的族人門生,但卻仍然不足以與唐軍精銳部眾相對抗。尤其是在有吳中鄉徒們的引領之下,唐軍在吳興境內抓捕一干豪強的事情更是行動如風、如狼似虎。
原本這些豪強們各自率部聚集在臨川王府,都不敢與唐軍為敵,而今散于鄉野之間各自為戰,彼此間消息交流也并不通暢,真可謂聚是一盆沙、散是滿地土。
留在吳興的唐軍將士們只用了區區幾天的時間,便基本上將那些曾經聚集在臨川王府的吳興豪強們給定點清除了。這固然不是吳興當地所有的豪強,但也確保了對唐軍敵意最大、且勇于付諸行動的一批不安分子都被掃除了。
這過程中自然也伴隨著殺戮,但是由于唐軍的行動目標明確且精準,對普通吳中鄉人所造成的影響并不大,主要殺傷的還是那些豪強并其麾下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