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東西對峙時期,河洛地區作為雙方反復爭奪的主戰場,也免不了久經戰爭的摧殘,一直等到當時的西魏徹底占據河洛之后,戰爭才遠離了這一片區域,使得河洛地區獲得珍貴的休養生息的機會。
轉眼數年時間過去了,如今的伊洛平原上雖然還殘留著一些過往戰爭所殘留下來的痕跡,諸如具有軍事職能的烽燧堡壘的物,但民生秩序也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恢復與發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李泰是在新年過后自長安趕往洛陽,沿途道路上景致雖然多有寒荒,但主要還是時令所致,實際上的氣氛已經要遠比戰爭年代好得多。就連最為崎嶇的崤山山道上都增加了許多往來的行人客貨隊伍,沿途也增設了許多驛站與館舍。
這當中既有官府所修造的,也不乏民眾私建的客棧。可見隨著戰爭的結束與河洛民生的恢復,人貨往來的現象有所增長,行途獲取補給與休整的需求也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增長。
等到輿駕隊伍自新安東出漢關,視野豁然開朗,所見到的田野風物也更加的喜人。盡管當時還是冬閑時節,但曠野間已經到處可以看到已經充分經過開墾翻耕的土地,只待入春之后天時轉暖,便可以直接放犁耕墾了。
過往那些出于軍事目的而所設立的烽堡,如今也已經分撥給鄉野民眾居住使用。但大概是發自心底對戰爭的厭惡,那些民眾們寧可選擇其他地方重新建造屋舍村邑,也不愿意居住在那些不知埋葬了多少人命的烽堡中。
沒有了人氣的滋潤與養護修葺,那些原本頗為堅固的烽堡很快便開始殘破坍塌起來,有的僅僅只剩下了一些土夯的墻基短垣,有的甚至就連遺跡都已經被荒草淹沒,過往需要許多精勇將士搏命作戰才有可能奪取下來的要塞,如今則被百姓們棄若敝履。
再往東面行去,洛水便出現在了視野當中,河道整體都得到了拓寬修整,包括眼下都還在趁著枯水期進行配套的堰埭設施的建造,以確保新的一年里洛水既能滿足通航運輸的需求,同時又能支持更大規模的墾荒耕作生產。
早年間河洛地區的居民或是被強遷到河北地區的鄴城周邊,或是為了躲避戰亂而逃入周邊四面的山野地帶,整個河洛平原上可謂是民不聊生,除了一些東西雙方的軍鎮駐兵進行屯墾與放牧生產之外,普通民間生產者幾乎絕跡。
如今戰爭的陰霾總算遠離這一片天空,所謂大亂之后必有大治,尤其河洛地區本身的地理位置與耕織基礎就非常優越,在必要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得到保障之后,甚至都不需要官府進行勸耕獎農,便有大量的民眾開始自發的組織起生產。
起碼在從新安漢關到洛陽城這一路上,李泰都沒有見到大面積的土地撂荒,過往那些荒蕪的土地再被重新開墾成了良田,并且早已經進入了正常的良田耕種豐收的循環當中。大大小小的村落分布在洛水的兩岸,每至飯時便炊煙裊裊,那畫面要遠比過往的烽火狼煙祥和的多。
一座雄大的城池是區域內人事資源能否集中調度使用的重要標志,而原本的洛陽城早已經損壞在了戰火當中,僅僅只剩下了金墉城之類寥寥無幾、充當軍事職能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