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河洛地區的生機恢復,重修洛陽城也成了加強對河洛地區統治和促進區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不同于之前針對長安城進行整體規劃、集中建造,短短數年便投入使用的節奏,朝廷針對洛陽的營建節奏要和緩一些。
早在西魏霸府收復河洛之后,重修洛陽便被提上了日程。畢竟洛陽作為北魏古都,盡管已經荒廢多年,但對時流而言還是有著頗為濃厚的象征法統傳承的意味,這樣的意義哪怕在大唐取代西魏之后也并沒有削弱多少。
不過當時東西戰爭還沒有徹底結束,故而霸府也只是提出了一個框架構想,并沒有集中投入人力物力進行建設,搭建起了一個框架并設立起相關的規令之后,便任由民力參與進來進行建設。
漢魏時期的洛陽城主要位于北邙山下與洛水北岸這一片區域之間,依山傍水的格局固然是頗為宜居,但這一山一水也對城池的繼續發展造成了客觀的限制,故而此番在重新規劃的時候,便選擇了歷史上隋唐洛陽城的格局,城池主體橫跨洛水,北面留作宮苑官署等預備用地,南面則作為居民里坊。
因為朝廷暫時還未往洛陽城投入太多,故而北面城池的建造速度要遠遠落后于南城的營建速度。南面的城池里坊都已經逐步形成了,但此番李泰前來巡視洛陽的時候,卻仍還需要居住在金墉城中,也的確是有點寒酸。
“臣等若知輿駕開年即至,一定在年前便做好周全準備!”
韓雄立功入朝之后,取代其人坐鎮河洛的便是老將陳忻。
這些人舊年一直堅持在與東魏北齊交戰的最前線,可謂是勞苦功高,而且對于河洛地區的感情與設想也都頗為深厚,如今戰事了結之后論功行賞,讓他們能夠留在河洛地區進行由亂入治的各種建設,也算是對他們的一種褒揚。
不過圣駕突然的造訪,還是讓他們這些河洛文武官員們大感措手不及,因為沒能做好周全的準備迎接圣駕而忐忑不安。
李泰對此倒是不怎么在意,聞言后便笑語道:“過往多番出入河洛,所見唯有今次最為祥和有序。卿等治廢興衰功績可陳,朕已深感欣慰,不必因為迎送禮節的欠缺耿耿于懷。”
他并沒有因為身份的變化便改變了自己務實的作風,如果河洛地區的民生得不到長足的恢復與發展,就算這些人準備了再怎么盛大的歡迎儀式,李泰也不會再任由這些無能之輩待在如此重要的職位上、浪費掉寶貴的由亂入治的契機。
金墉城固然不如皇宮禁苑氣派宜居,但是作為洛陽地區一直保存完好且屢經擴建的城池,用以安置圣駕一行自是綽綽有余。李泰此番出巡也并沒有攜帶妃嬪家眷,加上本身對于居住環境也并不挑剔,與過往戎馬征程中相比自是舒服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