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還提心吊膽,忐忑不已的相王李旦,瞬間整個人都因此放松了許多。
連李顯都能保住命的話,他應該也無憂,經歷了這么些年提心吊膽,殫精竭慮,生怕過了今天沒明天的日子,他也不敢奢求太多,只要一家平安就好。
不同于李旦還要回來,跟他兒子說具體發生了什么,然后由他兒子開解點明,太平公主在聽到白圣說出這話的時候就明白自己性命無憂,太子也性命無憂,最多權勢可能會被削減部分罷了。
所以她才會在離開時有所慶幸。
她這母親終究年紀大了,性格也比過去柔和了許多,不愿意再殺戮子嗣。
不過即便如此,她回到公主府后還是立刻與親信兒女仔細協商了一番,隨后就趕緊大張旗鼓,帶著丈夫兒女一起前往她為她母親,也就是當今圣上祈福延壽所造的佛塔,準備徹夜誦經祈福。
她知道,這時候做的越多,錯的越多,與其在其他方面搞小動作,不如趕緊認慫,彰顯孝道,為母親祈福長生。
這么做任誰都挑不出錯來,同時說不定也能讓喜佛教的母親因此而欣慰。
忽略她在此事中犯的錯。
或者減少內心的厭惡不滿。
至于同樣匆匆回府的武三思,他當然也聽明白了白圣的意思,同時他更是能感覺的出來,當今圣上,他這姑母好像沒有先前那么糊涂,好糊弄了,今天見面仿佛又回到了十幾年前那般忐忑。
出于謹慎考慮,回府后的武三思立刻便派人傳信,讓先前聯絡好的那些言官御史,明日早朝,暫時不要彈劾太子等人,看看當今圣上的具體態度再說。
他很清楚,太子和相王等人能不能倒臺,不在于他能聯絡多少人彈劾,而是在于當今圣上,他這位姑母的態度。
如果他這姑母已經老糊涂了,那的確可以通過吹枕頭風,或者夸大威脅之類,讓她下狠心對太子和相王動手。但如果沒有老糊涂,并且你下定決心要保太子,那他聯絡人手一窩蜂的彈劾太子相王,無疑就是在與當今圣上做對了。
到時候焉能有好下場?
考慮到剛剛親身感受到的白圣態度轉變,以及瞳孔的清明,即便幾個兒子反對,武三思依舊十分堅決的下了這個命令,還是得適當保一手,莫要太急。
倒也不愧他的三思之名。
造反逼宮可能需要的是果斷,但琢磨皇上的心思,就需要三思而后行了。
而隨著他們三個回來,今天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也基本傳遍了整個神都洛陽,直接參與逼宮的五個大臣,少數其他官員以及玄武門禁軍首領李多祚,全族都被抓進了天牢,天牢塞不下,大理寺監牢之類地方也都有適當分擔了些。
所以他們的反應其實沒啥好說的。
現在真正反應比較大的是誰呢,是與他們家有姻親關系的那些人家,他們現在最忐忑,內部情緒波動也是最大。
因為他們不確定,這些個遭瘟該死的親家,被誅之后會不會牽連到他們。
這不是小事啊,這是逼宮,往嚴重了說跟造反也沒區別,當今這位女帝對造反可從來都不心慈手軟,先前造反失敗的那些家伙,哪家不是死傷慘重啊?
李唐皇室都死了一大堆。
簡直就是李唐皇室清理大師。
可以說,與直接參與逼宮的那幾家姻親關系越密切的,現在越害怕,恨不得直接來個斷親,老死不相往來那種。
有的內部已經開始互相推諉。
表示都怪你,找了個這樣的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