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造反謀逆刑罰過輕,才會使他們如此大膽,造反本就是十惡不赦之罪,即便夷三族,又有何不可?”
“陛下,臣已審過部分禁軍,他們都說進宮之后,張柬之等人曾經威脅過他們,膽敢有后退反叛者,夷三族,他們尚未成功便敢如此威脅禁軍,可想而知膽子有多大,必不能輕饒了他們!”
相比較于前面一部分官員正努力為太子開脫,或者不想白圣大搞誅連,刑部尚書此時則是更想為五百禁軍開脫。
畢竟參與此事的禁軍,大多數都是官宦子弟,與世家和勛貴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有一部分人對逼宮之事甚至并不知情,只是聽從上官命令罷了,等他們知道他們是在逼宮之后,已經無法后悔,只能跟著一條路走到黑。
目前那些禁軍的家屬都沒有被抓。
只有他們本人被抓。
所以自然有不少人設法送禮,希望朝堂中人能夠替那些禁軍說說話,保住他們一命,倒也不敢奢求無罪釋放,只要判他們個流放,大家就感恩戴德,十分滿意了。因為如果他們都只是流放的話,應該不至于牽連到家族以及姻親。
刑部尚書就有好幾個不是很遠的親戚,在那五百禁軍行列當中,同時他對此事毫不知情,因此自然很怨恨張柬之等人,恨不得他們死的越慘才越解氣。
本來大家好好的,安穩過日子,只要把當今熬死了,自然一切順水推舟。
張柬之他們卻偏要橫生枝節,要是成功也就罷了,如今失敗,弄的是滿地雞毛,不知如何收場,甚至于當今圣上還位李唐的想法會不會因此有所變化。
如今都再次成了一個未知數。
隨著刑部尚書開口,不少與他有同樣想法的人也紛紛站出來,替那五百禁軍說好話,認為他們本身并無惡意,只是在聽從禁軍首領李多祚的命令罷了。
那李多祚宿衛北門二十余年。
誰能想到他會反叛呢。
不過不管他們偏向于誰,想要替誰開脫,張柬之等人被放棄是妥妥的事。
沒有人覺得他們不該死。
白圣聽著都覺得,他們這五個家伙是真的蠢,真實歷史上,雖然他們五個逼宮成功,甚至是最大的功臣,并且全都被封郡王,故而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但他們可都沒有什么好下場。
逼宮是神龍元年搞的。
人是神龍二年死的。
表面上,他們都是死于武三思以及韋后的聯手陷害,但實際上,李顯還不至于被武三思和韋后架空成為傀儡,若是沒有李顯同意,武三思和韋后還沒對他們這神龍政變最大功臣動手的能力。
可見李顯其實并不怎么感激他們。
甚至于恨他們,忌憚他們。
一來是不管怎么說,逼宮這件事對他而言都是極大冒險,本來他這太子之位穩穩當當的,只要靜等他母親病死。
登基稱帝完全順理成章。
根本沒必要背上逼宮的名聲。
二來就是逼宮這么大的事情,他事先竟然毫不知情,完全是底下人在自己協商,自己謀劃。事到臨頭,準備動手了,他們才過來說,他們要逼宮造反。
還說什么將帥宰相為國家不顧身家性命,陛下怎能讓他們面臨鼎鑊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