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老師工資都可以省下來。
科技發展則要往后拖一拖,白圣只是將必須國營的產業提前創辦好,比如說鹽鐵等行業,其余行業,隨著一批批學生成功畢業,應該能自己發展起來。
此外就是利用各種高科技,將那些還沒有分出去的國有土地,弄成大規模農場和牧場,生產出足夠多的資源,靠著這些資源,以及國營產業收入,正常稅收和從世家門閥那抄來的無數資產。
包括后來滅不少國家獲得的財富。
足以輕松覆蓋前面的那些支出。
可以說從這一年開始,整個大周就進入了一段相當漫長的蓬勃發展期,百姓生活日新月異,到處都在發展,到處都在基建,南方在不斷的破壞草木,開荒種植,西北在不斷退耕還林,固沙。
黃河治理等水利工程也拉開序幕。
沒錯,西北必須種樹了!!!
實際來講,關隴門閥的衰敗,雖然與李唐皇室打壓有一定關系,但更核心的原因還是在于,關隴區域環境惡化。
古代雖然也有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但并不一定能得到良好執行。
長安和神都洛陽作為大唐和大周的首都,不可避免的會聚集大量人口,還需要建造大量的建筑,那時候又沒有水泥,磚瓦也少,大多數建筑都是木質結構,特別是皇宮的營造,更是需要大量的巨木,另外百姓日常生活做飯之類的燒的也都是柴火為多,炭是貴族享受。
普通平民百姓很少燒炭。
而且炭跟煤不一樣,炭實際上也是用木頭或者竹子燒出來的,跟煤不是一個東西,所以燒炭,還是等于燒木頭。
唐朝到后期的時候,就已經很難找到一些比較大的巨木去營造皇宮了,木匠榫卯結構的鼎盛發展,也是基于這一情況,沒有足夠大的木頭,那只能用多塊小木頭去拼成大的,不然能怎么辦?
皇宮總不能建得太磕磣吧。
后期一些朝代皇宮建造的不如盛唐強漢恢宏,那也不能怪后人能力不夠。
關鍵是前面的把好東西都用完了。
后人沒得用了。
一直到明朝比較鼎盛,能夠從更南方的地方搞些巨木回來,皇宮以及皇帝的陵寢才建造的稍微高檔點,木材檔次也不錯,勉勉強強有了幾分盛唐風范。
清朝南方巨木也不多了,得往更南的地方找,那成本真的太離譜,搞得乾小四得去偷明皇陵木頭建自己的皇陵。
此時關隴情況就已經很不好了。
原身為什么要遷都?雖然各方面因素很多,但長安的環境惡化,附近資源以及木材供應難以維系也是一大因素。
就是正好處于溫暖期才能多撐不少年,后來溫暖期一結束就開始崩盤了。
所以在開發嶺南等南方濕熱區域的同時,白圣也在努力恢復關隴西北等區域的生態環境,而且種的都是相對比較耐寒的樹木。因為再過幾十年溫暖期就要結束了,到時候他們這的溫度會降很多,種不耐寒的植物,回頭都得凍死。
開玩笑,現在長安是能種柑橘的。
再過百余年,到哪能種的活。
百官雖然不大理解,但白圣還是堅持執行了下去,畢竟她不僅要考慮現在的情況,還得考慮幾十年后溫暖期結束的情況,到時候很有可能不僅是溫暖期結束的問題,還有降水線南移的問題。
這些都是溫暖期結束帶來的惡果。
如今整個西北區域,都是十分適合種地的,降水溫度也足夠,但隨著溫暖期結束,不但溫度會降低,降水量也會往南方偏移,開始減少。到時候,整個西北的糧食產量都會斷崖式下跌,甚至很多農作物,開始不適宜在這邊種植。
白圣無疑是能活到幾十年后的。
所以當然得提前做些準備。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