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院里白天還好,到了晚上,就比較難熬。
農歷八月中旬的小風吹著,張周身上的衣服還比較單薄,到晚上便縮在號子的角落瑟瑟發抖。
真應了他自己所說的那番話,科舉才是最摧殘人心的,大明朝的農歷八月,就這么冷了嗎
自帶的干糧就著水吃,本來就是殘羹剩飯,吃完了肚子更加不舒服。
翌日二場準時開考。
二場五經義四道、論一首、判五條,詔、誥、表各一道。
張周五經本經是尚書。
張周打開卷子,心里有些著急,就算他看過歷史上弘治十一年應天府鄉試考題,也只知三道四書大題,后面考什么他完全不清楚,等他看過四道尚書五經題,才知道為什么大明的鄉試會以第一場的四書文為主要判分標準。
二場以后題目太雜,難分伯仲。
第一題“禹曰都帝,慎。帝曰俞。”
上來就是一道截搭題,這段原文是“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
少了“乃在位”三個字,意思并不影響表達,是說“禹說,啊,舜帝啊,你要慎重誠實地對答你在位的大臣。舜帝回答,好。”
這講的是臣子直諫君王,又講的是君王以怎樣的德行能教化世人,仍舊符合儒家守禮、知仁的本質。
第二題“漆沮既從,灃水攸同。”
這是講興修水利的重要性,以及關中在華夏歷史文明的重要性。
第三題“自殷王中宗,四人迪哲。”
這不是截搭,而是省略題,或者說是個完形填空,愿意是,自殷王中宗開始,有哪四個皇帝比較明智呢
原文是“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其實就是要論述一下這四個人為什么這么牛逼。
第四題“故乃明于刑之中,享在下。”
這是一道中間省略題目,講主掌刑獄的官,不再作威作福,而是要歸于仁厚,于是才能肩負上天賜下的美德,配得上擁有天下的祿位。
四道尚書五經題,難在第一題,而重點考察在第四題。
至于五經義之后的幾道題,多是應用文,相當于對考生當官之后處理政務能力的考察,不細表。
這次張周有了足足三天時間來應對,但其實一天不到的時間,他就已經完卷。
不為別的。
想早點回家,回自己窩里的床上,拿上手機再研究一下歷史,還能再喝著大酒給屏幕之后的陌生人吹牛逼
就抱著這樣的心態。
二場考完。
三場考五道時務策。
考到第七天的時候,張周的干糧就快吃完,第八天只有在中午時候把最后一點米團塞進肚子里,晚上實在餓到不行,干脆對著水盆喝水,一宿無眠,心心念念在等帶他走的白光。
好不容易到天亮,此時是鄉試最后一天,當天按照規矩已可以提前交卷。
張周迫不及待把卷子交了。
他終于走出,鎖了他五天六夜的貢院。
當走出貢院那一刻,他感覺自由的空氣都是香甜的,一切讓人感受到群居生活的人氣都是美好的
貢院之外,是另外一個世界。
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大街小巷人頭攢動,一溜兒全是一層的低矮建筑,好像原地蹦一下就能縱覽全城。
南京貢院地處應天府南城,在夫子廟左近。
張周從貢院出來,被暖薰薰的日頭一曬,人有點懵,都不知道自己該去哪,考完試,照理說應該回家,可回哪個家
回原來的家,固然是好。
可白光在哪
如果回的是大明朝的家,回去之后還有四口人等著養活,我這小身板能抗得起來嗎
但要是不回去,現在人就餓到前胸貼后背,差不離就要嗝屁了。
“哎呦,這不是秉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