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之后,文華殿內。
此時朱厚照正坐在最中央的位置,而在兩側及講師的位置,或站或立,列十幾位翰林院的講官。
當天是朱厚照閉關修煉結束,出關參加考試的日子,朱祐樘特地安排了這么一堂考核,來考察兒子在四書經義方面的進展。
此刻在文華殿的內簾,朱祐樘也邀請了過去十天也同在文華殿內給兒子上課的張周,身后立著戴義等人,一同來見證。
王鏊剛晉升侍讀學士,當日的考試,由他來領銜,他旁邊還立著翰林院侍讀學士李杰和侍講學士焦芳。
“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王鏊給起個頭,這是孟子的部分,考察的方式有點像是科舉出題。
考察經義,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基本就是給出一段,然后讓太子對照四書集注,做出一些理解,現在的朱厚照還沒學過寫文章,更寫不出八股文來,其實能把相應的集注內容背出來,已是很難得。
甚至王鏊都不敢想,這孩子真能背出來
怕是連四書原文都還背得磕磕巴巴。
這段是萬章跟孟子對話,一問一答的方式,由孟子來闡述為人處世的道理,而這部分就是有關交友和互相之間饋贈禮物的應對方式。
朱厚照道“際,接也。交際,謂人以禮儀幣帛相交接也。”
以朱熹孟子集注的注解,來做開篇。
張周跟他講四書經義,也正是如此,先列原文,再列集注,然后用古人語法解釋一遍,然后再用白話文解釋一遍,有的還引申出一個故事,用典故來說明這段話的實際用意。
這就讓朱厚照見識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理解四書的方式。
因為以前就算有人稍微用白話的方式跟他注釋過一些東西,極少,都還是他主動去問的。
像張周這樣摳段、摳句、摳字來一點點以通俗方式講的,是翰林院甚至是大明所有先生都不會做的事。
“一再拒絕別人禮物,是不恭,為何孟子說尊者有所賜予,還得想禮物合于義還是不合于義,才接受,是不恭的,因此不便拒絕。萬章說我說,我不用言辭拒絕他的禮物,用心拒絕,心里說,這是他取自百姓的不義之財,再用托詞拒絕,不可以嗎孟子說他依規矩同我交往,依禮節同我接觸,如此,連孔子都會接受禮物的。”
朱厚照近乎用最通俗的口吻,把一個聽起來很復雜的“卻而不恭”的道理講出來。
大概的意思就是后兩句,人家以規矩跟你交往,給你送禮物,你不需要去考慮他的禮物是否來路很正,收下就行了。
當然不是說這么做就完全對,但與朋友相交便該如此。
朱厚照講到這里,然后再掉過頭,以孟子集注最一番詮釋“卻,不受而還之也。再言之,未詳。萬章疑交際之間,有所卻者,人便以為不恭,何哉孟子言尊者之賜,而心竊計其所以得此物者,未知合義與否,必其合義,然后可受,不然則卻之矣,所以卻之為不恭也。”
王鏊聽到這里,已經有點對朱厚照刮目相看的意思了。
他也沒想到,這熊孩子十天之前可能連四書原文都還背得不牢,居然過了十幾天,就成這樣了
皇帝最初讓我們去東宮給太子講,后來又不讓我們去那這十幾天,太子到底經歷了什么,讓他的課業能這般突飛猛進
聽意思,太子理解很牢固,通俗的和不通俗的,都能張口道出。
孟子掌握還不錯,先給你換個論語題,看你是不是臨時抱佛腳。
王鏊道“下一題,語出論語。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朱厚照一臉自信道“說,音悅。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問而有以相長也。顏子于圣人之言,默識心通,無所疑問。故夫子云然,其辭若有憾焉,其實乃深喜之。胡氏曰夫子之于回,豈真以助我望之。蓋圣人之謙德,又以深贊顏氏云爾”
文華殿考場內,講官跟太子之間一問一答。
相比而言,朱厚照的話更多,而且朱厚照在經歷了十三天的禁閉生活后,迸發出了一種蓬勃的朝氣,講話聲音都中氣十足的,整個大殿近乎都只有他一個人的聲音在回響。
朱祐樘躲在內簾聽著,最初很緊張,雙拳都握起。
他也很怕兒子沒學好,今天考試不及格被先生數落,讓他這個當爹的丟人不說,還辜負了他的苦心。
但在見識過這次考試內容,以及兒子臨場發揮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