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經在京城的別院中。
這天徐經匆忙從外回來,去到內宅見到了正在溫習功課的唐寅。
“伯虎,別急著備考了,給你看個好東西,我從外找回來的本屆會試考題”
徐經很興奮。
從懷里拿出個紙封,再從中取出兩頁紙,上面密密麻麻都寫著字。
唐寅放下筆,皺眉道“考官都還沒定,哪來的考題”
徐經道“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此考題可是我通過門路得回來的,你看過題目之后,便知曉不是作偽的。”
說著,徐經把題目呈遞到唐寅面前。
唐寅越看,眉頭越是緊皺。
“怎樣”徐經笑道。
唐寅面帶憂色道“但從出題的立意,還有題目的嚴謹,尤其是經史策、時務策的考題足見其水準。”
唐寅是識貨的。
題目出得好,一看就不是街邊隨便找人出的題目,或許四書五經的題目都是出自原文,沒什么好說的,但也講個立意,而策問題目則最體現出題人的水平。
“伯虎,你先別談別的,你看看這道題目,我仔細看過,竟看不懂,你可知究竟是何意”
說著,徐經指著其中策問中一道經史策題目,問道。
唐寅看過去,皺眉道“這不很清楚嗎”
徐經道“是最后這一句,有從事于小學、大學,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這說得是誰”
四子造詣考題中,最后一子的學問,也是后來弘治十二年會試中讓唐寅遺恨終身的一段。
唐寅看完之后,搖了搖頭“不知。”
“連你都不知看來出題人不簡單啊。”徐經贊嘆著。
看起來,他很得意自己得到這么一份考題。
唐寅急切問道“從何而來”
徐經笑道“說是翰林程學士所出,你信嗎有人在這么傳,所見過此題者甚少,你以為是個人都能拿到題目看來這次我們會試穩了。”
唐寅眉頭深鎖道“如今尚且不能確定主考是誰,就有此等考題流出,朝廷能不查問還有此等題目豈會不再外泄我看你別高興太早,就怕是有人故意欺騙,不過是假借了程學士的名頭罷了”
“拭目以待吧。伯虎啊,你不是在江南鄉試中敗在張秉寬手里這可是最好的機會,題目在此,你拿回去研究,若研究好了,來年春闈高中鼎甲,自不在話下”
這份考題,還僅僅是在小圈子內流傳。
可事情到底沒瞞過御史言官,有科道的言官在發現民間有題目流傳時,本來也沒當回事。
會試之前押題的情況也很多見,但很快有人發現這份所謂的“鬻題”非常工整,簡直工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隨后一道上奏便由兵科給事中張朝用上奏,并拿到了朝堂上來論。
朱祐樘聽說民間有會試的泄題,覺得很荒唐。
朕連主考官是誰都還沒定,出題人都沒定,現在言官就風聞言事說什么鬻題你們腦子是被驢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