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便是傳臚大典。
朝議即將結束時,蕭敬到皇帝面前通稟道“陛下,眾貢生已在殿外列于兩側等候,請陛下欽點。”
朱祐樘想到張周今天要中狀元,心情這才好了一些,笑道“諸位,今日有傳臚之事,還是先將邊地的事放到一邊。等明日朝上再說。”
這話乍一聽沒毛病。
既然西北也沒大事,那我們明天再詳細商議,今天重點在傳臚。
可有些人卻覺得皇帝的話中是帶著歧義的。
為什么今天不說,要等明天還有陛下您臉上升起的笑容是怎么回事陛下您不會是想說,明天就讓張秉寬以進士的身份入朝,讓他在旁邊時,再一起商議吧
在涉及到朝事上,大臣們比誰都敏感。
尤其是能做到閣老、部堂級別的,如果沒點黨同伐異的意識,估計怎么倒臺的都不知道。
傳臚大典。
眾貢生上次入宮時,還是按照會試結果排序。
這次不用了。
直接以殿試結果排隊就行,反正黃榜已張貼出去,一會傳臚的時候,排隊站也方便出列重新站隊。
兩側各列一百五十人,張周在左側為首,而倫文敘作為榜眼則在右側為首。
兩隊人在奉天殿前參加殿試的廣場上站了一會,但見蕭敬從大殿內出來,而隨后眾文武大臣也都列于奉天殿前兩側,于三百名新科進士之前。
皇帝的御座,也重新擺設在了奉天殿之前。
傳臚開始。
先奏中和韶樂。
一名隸屬于光祿寺,做儀衛裝扮的人走出來,持靜鞭,舞動做三下鞭響。
這是提醒在場的人肅靜。
以增加肅穆之感。
隨后現場奏樂轉丹陛大樂,氣氛瞬間昂揚起來。
因眼下鴻臚寺卿出缺,以光祿寺卿李鐩出面宣制。
所謂的制,相當于圣旨。
“己未年三月甲戌,朕親策試天下貢士于殿閣之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宣制完畢。
由內閣首輔劉健,將三份卷子遞給皇帝。
做個樣子,意思是皇帝現在親自查看了你們的卷子,你們就是天子門生了。
先是“進士及第”名單,由皇帝打開卷子,親自宣讀此人名字,隨后由立在皇帝身前的太監做傳報,再由六名嗓門大的錦衣衛一同喊話,將此人的排名和名字喊出來,由鴻臚寺官走過去,將此人引出列,由兩排變成一排。
“進士及第,一甲第一名,張周”
“進士及第,一甲第一名,張周”
“進士及第,一甲第一名,張周”
一甲進士連宣讀三次。
二甲和三甲只宣讀一次,沒有人過去引路,后排的可能聽不清上面在宣讀什么,但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名次是多少,大概只需要在前面出列之后,過一會自己出列過去就行。
張周作為狀元。
立在最前。
朱祐樘每次看過一個名字,抬起頭都會看張周一眼,就好像張周立在那,能讓他心安一般。
等三百人的名字都宣讀完畢。
在場的文武百官和新科進士,都需要給皇帝行禮。
朱祐樘興致很高,當場道“諸位卿家,爾等乃大明學士之典范,入朝之后當盡心為朝廷辦事。明日賜恩榮宴于禮部,命太師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主宴于禮部。”
“遵旨。”
張懋出列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