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仗,多少還是讓內閣三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戴義四人到來,雙方見禮。
作為大明最頂級的“顧問團”,這七個人可以說是占了大明事務平時決策的九成之上,名義上是由皇帝治國,還不如說是這七個人把大明的朝政給撐了起來。
朝堂上商議的事畢竟是少數,多數事情都是走公文批閱形勢,這七個人就是負責這個的。
而且就算是朝議,皇帝采納他們意見的比例也非常之高,凡事都要通過他們的首肯。
“三位閣老,咱家也不隱瞞了,咱家是代表陛下,帶他們幾位過來,跟你們商議一件事,陛下希望先征詢到各位的意見。”
雙方坐定之后,就好像談判一樣,由戴義做了開場白。
劉健點頭。
他知道,在這件事上,內閣其實很被動,就好像平時朝政內部事務的決斷上,內閣因為只有參議的權力,而沒有最終拍板的權力,其實還是四位“內相”的權力更大一些。
戴義道“陛下先前跟張先生,也就是張狀元,商議過他未來在朝中的走向,他跟陛下做了提請。”
劉健三人馬上明白。
皇帝大概只有為張周的事,才能整這么大的陣仗,讓內相和外相之間進行談判
你張秉寬面子很大呀。
謝遷笑著問道“他有何打算”
戴義看了看一旁的蕭敬道“由蕭公公跟你們說。”
跟皇帝一樣,戴義好像也學會了擺架子,這點轉變其實也讓劉健三人有點受不了。
別看這群內相有拍板決定的權力,但平時他們主意并不多,多數時候都還是要采納內閣的票擬,因為很多事光靠這四個太監是處理不了的,說白了就是他們水平不行。
所以別看司禮監太監的權力大,但見了內閣大臣還是要客客氣氣的。
但現在好像又有所不同了。
戴義能這么趾高氣揚,是否也有張周崛起,皇帝也不再只是單純依仗于內閣所導致的呢
內閣三名大臣可說是大明官場人精中的人精,他們的政治敏銳性是非常高的。
蕭敬道“此事先由陛下提及,想封張先生為侯,至少跟安邊侯持平。”
內閣三人對視一眼。
聽起來也算是合理。
連草包的朱鳳,都能在兩戰之后,馬上要晉升為安邊侯,那張周晉升為侯,一點毛病都沒有。
就算朝堂上提及這件事,文臣有出來抗議的,最后結果看起來也不會有什么變化,張周還是會得到侯爵。
謝遷笑著插嘴道“秉寬怎么說”
不再稱呼什么“張進士”之類的,直接改稱“秉寬”,就好像文臣已經接納了張周,跟張周很熟悉了一樣。
蕭敬道“張先生說,他并不想去西北帶兵,督撫他也不想當,只想留在京城里,過幾天安穩日子,賞花、逛街、出入宮門給太子授課大概便是張先生的原話。”
謝遷聽了就斂起笑容。
想打人。
這小子,還真是裝逼啊,你這么說的意思,其實是跟皇帝說,你不想得侯爵,想繼續在京城跟我們文官爭朝堂那一畝三分地
賞花逛街
當自己是個紈绔子弟,一人吃飽全家不愁呢社會責任心呢
劉健接過話茬道“所以陛下準備作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