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樘在乾清宮召見了內閣三人,及新任的翰林學士王鏊。
只問一件事。
就是有關大明會典修撰進度的。
劉健作為首輔,代表翰林院回稟道“皇明祖訓已修撰完畢,還需校對;明律修撰進度過半,諸司執掌修撰進度尚不到三成”
說得很多,主要在提修撰中的困難,而劉健也特別提到了一個人是不可或缺的,“前翰林楊廷和在修撰諸司執掌中盡職盡責,查閱和校對多由其親力親為,其離京返蜀后,其差事多有不可替代,還望陛下將其早日召回。”
“嗯。”
朱祐樘只是點了點頭,看著一旁的蕭敬道“新都縣有消息了嗎”
蕭敬道“未有。”
朱祐樘道“回都回去了,說好四個月回來,給他翰林學士的職位,朕會食言不成明集禮修撰可有進展”
“這”
劉健也很為難。
先前在提到修這樣一部法規著作時,是提到要把洪武初年的大明集禮也重修一遍,但因為太費時費力,別的基礎內容都沒還完成,自然就沒精力去修這個。
謝遷出面補充道“目前翰林院人手不足。”
他是想提醒皇帝。
太子出閣讀書之后,翰林體系的任務加重,再加上這一屆連庶吉士都沒遴選,別看只是二三十名庶吉士,但在修書方面由他們打下手,往往能事半功倍。
其實謝遷就不能說,修撰進度不快,主要還是因為之前作為“副總編撰”的程敏政落罪被奪職,如果全靠這群政客的閣老去修書那估計修到下輩子也不會有什么進展。
至于王鏊,雖然現在是掌院翰林學士,但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給太子上課這件事上。
“那就是沒有進展了。唉”
朱祐樘嘆口氣道,“倒是有一人,似乎對修會典之事,頗有心得,他還私下里修撰了一部分的典籍,朕準備找人考證和勘驗。”
內閣三名大臣和王鏊一聽,本能以為,皇帝口中的人應該是程敏政。
如果是目前翰林院體系的人在做這件事,皇帝大可不必單獨來跟他們說,除非這個人目前不在翰林院中。
除了程敏政,還有誰不在翰林院,在修大明會典這件事上,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呢
“陛下,朝中各臣僚當各司其職,不該有職位上的僭越。”李東陽提醒。
這是為防止程敏政過早復出。
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內閣三人對程敏政沒有表現出公開的敵意,但其實他們是程敏政事件的始作俑者,別人做事也都是看他們的臉色。
朱祐樘道“僭越嗎倒不至于,他平時心思就很雜,不過目前此書還在交人初步勘查,待過幾日之后,時機成熟,便送到翰林院內,以供查證。”
內閣三人聽得有點迷糊。
聽這意思,書修得差不多了
那到底是大明會典中所包涵的哪一部
“陛下,不知是何人,所修的何書”王鏊替內閣三人問出口。
朱祐樘嘆息道“也就直言了,是秉寬”
又是他。
這是四個人最直觀的想法,連王鏊都覺得,這個自己曾在江南鄉試選拔出來的舉人,如今大明的狀元,有點太搶眼了。
“也不是哪一部,而是會典全書,至于具體修撰得如何,朕并不知悉,回頭再看吧。”朱祐樘顯得漫不經心。
倒不是說他看不起張周,若真覺得張周力不能及,他就不會提前找這四個人來提這件事。
他是覺得。
就算張周修得再好,因為觸碰了翰林體系最基本的利益,別人也不會待見,成書之前必定被人各種挑刺,好也會被說成不好。
提前跟大臣打一聲招呼,也算是講理。
提醒這四位,不管張周修得好不好,不要去打擊他的積極性。
謝遷道“陛下,以一人之力,只怕是難以成書吧難道他背后還有人相助”
“朕也不知。”朱祐樘道,“不過據東廠傳報,昨日里秉寬已將此成書交給國子監祭酒林卿家看過,林卿家對此并未挑出任何的問題來。”
“他林侍郎似并未參與到修書中來。”謝遷又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