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拱手道“老臣附議。”
也沒啥好反對的。
王瓊已是戶部郎中,照理說戶部郎中外調左右僉都御史、副都御史巡撫地方軍務,已是定制,只是一般都先拿內陸的巡撫“練手”,意思是先以左右僉都御史調江西、湖廣、浙江等處鎮守一下地方,平定盜寇,威懾宵小,歷練完事之后再以左右副都御史的身份調九邊為巡撫。
等巡撫干好了,就有機會調京師為戶部、工部、兵部侍郎等,再調西北就可能掛侍郎、尚書頭銜去當總督。
再回朝,才能當六部正職尚書。
王瓊因為已有遼東的軍功在身,之前官職沒提升,但其能力還是得到肯定的,現在省略了調地方巡撫,直接調偏頭關為巡撫,并負責主持炮兵事項,也在情在理。
“那總兵官的職位,還是給朱知節吧。”朱祐樘隨口說了一句,似乎也并不是商議,而是做了最終決定。
劉健和馬文升光聽皇帝直接稱呼朱鳳為“朱知節”,就知道皇帝現在對朱鳳有多信賴。
也由不得皇帝寵信那小子。
關鍵是朱鳳最近在軍中的風頭,僅次于王威寧,主要還是靠張周在背后當其靠山。
劉健和馬文升都在想,下一步不會就是安排張周為“宣大總制”了吧
張周道“陛下,以安邊侯配合王郎中之事,臣認為尚可,但最好一切調度之事,當由朝中有威望的老臣來擔當,方能令軍中安心,令狄夷不敢貿然來犯。”
張周就差點說,陛下您別考慮我,我可不想去當什么宣大總督,這職位咱還是交給德高望重的人來擔當。
“誰合適”朱祐樘望著張周。
顯然要不是張周出來說這話,他真有可能直接把“研武堂”的班底給調去宣大,以此來當大明防守韃靼人的盾牌。
張周道“臣舉薦前南京戶部尚書秦纮。”
此言一出,皇帝微微皺眉,連馬文升和劉健也沒料到。
明顯皇帝就是屬意讓張周去偏頭關總理軍務,讓張周來挑起對付火篩甚至是草原的重擔,但張周似乎并沒有要擔當大任的意思,還把責任往外推。
劉健語氣平和道“張侍講,若由你去臨時代任的話,也不是不可”
“劉閣老言笑了,在下何德何能”
張周笑著回絕了。
馬文升則好奇打量劉健。
這時候你劉健居然覺得初入官場的張周適合當這個宣大總督咱文官不是最講求論資排輩的嗎從傳統文官的標準來說,張周怎么看也沒到挑大梁的標準啊
朱祐樘對劉健的舉薦倒是很滿意,嘆道“秉寬,朕其實也覺得,由你去最合適,朝廷早就彰顯過你在偏關和寧遠兩戰的軍功,要不是你執意留在翰林院,如今以你為侯,也不是不可威寧侯能做到的事,你同樣能做到,或還比威寧侯做得更好。威寧侯能起到威懾作用,而你的威懾力會更強。”
此話就讓馬文升聽了很不舒服。
不過皇帝所言始終是在理的。
張周別看只是個翰林侍講,但以軍功來論,怎么說那也是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且還隱藏了個皇帝尚未封賞的侯爵。
別看文官對張周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但武勛那邊,對張周好像更加信賴。
如果張周是以文臣的身份去偏頭關總理軍務,武勛那邊估計是聚雙手贊成。
張周道“臣并未有實際領兵的經驗,關鍵時候難以做好決斷,還是應以朝中有資歷的老帥前去。臣此番恐怕要辜負陛下的信任了。”
“嗯。”
朱祐樘對張周的決定還是很尊重的。
或者張周就是推算到什么,才覺得自己去不合適呢
因為在朱祐樘心中,張周能上達天意,很多不太好解釋的事情,朱祐樘都會以“天意如此”來看待,他也就不會過分去苛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