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閣老、馬尚書,你們兩位對秦纮的人選,可有異議”朱祐樘問道。
這會才想起來問兩位元老大臣的意見
劉健也不介意,拱手道“臣附議。”
“好,那就如此安排。”朱祐樘道,“馬上傳令地方,調秦纮往偏頭關主持軍務,王瓊和朱鳳即刻啟程前往偏關,將先前所造的重炮也帶上,關鍵時候總算是能派上用場了。”
雖然王越之死,讓皇帝有些發愁,但很快他就振奮起來。
本來還怕朝中大臣覺得張周鑄造“重炮”是在勞民傷財,現在作用不就來了能派上用場的炮才是好炮。
不然總把希望寄托在某個邊關將領身上還是不靠譜啊。
一次內廷的會議,近乎以張周一個人舉薦完所有的人結束。
馬文升心中的意見,比劉健要大,因為他發現劉健在整件事上退讓非常之大,甚至還一反常態有主張讓張周去總理宣大軍務的意思,在傳統文官看來,這不跟鬧著玩一樣
內廷會議結束,皇帝留張周繼續商討軍情,似還有一些細節無法落實。
馬文升和劉健則出了乾清宮。
“希賢,為何你對秉寬,突然變得如此看重偏關軍務,真要寄托在他一人之身嗎”馬文升稱呼劉健表字,其實也就表明,咱這是私下的交談,你可以坦誠告訴我你的想法。
劉健道“會典即將書成,書成之日,陛下以功升其為侍讀學士。”
劉健沒有正面去回答問題,而只是說出個皇帝之前已吩咐好的職務升遷。
馬文升不由苦笑。
他其實也想問,你們內閣是怕張周這么快升侍讀學士,壞了規矩,所以才不管不顧把他調去偏頭關,讓他拿點軍功,再走武勛的路
所以說,你們內閣或是館閣出身的人,還是后悔把他留在翰林院當文官
劉健補充道“臨時的宣大總制,能穩住軍心,對于邊關局勢安定也有助益。不在于我等怎么想,而在陛下怎么想。”
劉健這么說,馬文升也就點頭表示贊同了。
再不支持張周,也該考慮到現在張周于軍中的威望,這恐怕是目前大明軍中唯一能跟王越名聲相媲美的人物了,雖然張周一次都沒上過戰場,但有關他的傳說,早就傳遍了九邊各處。
這還要多虧皇帝在背后幫張周吹牛逼。
再加上張周如今是研武堂的總教官,軍中上下誰人不想去研武堂深造
軍中上下都搶著想去跟張周當學生,再加上新火藥和火炮都是張周造出來的,軍中將士聽說張周當宣大總督,那還不效死命
“說起來,要跟陛下平衡好關系,還是挺難的。希賢你身為首輔大臣,要背負的擔子,的確比我們多很多,難為你了”
馬文升感慨著。
這也間接等于在說,我能理解你為了搞好跟皇帝的關系,在用張周的事情上迎合圣意。
張周崛起這件事,大家都在想辦法平衡。
劉健道“秦世纓回朝,卻不知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秦纮當初功勛卓著,也只是以南京戶部尚書的職位致仕,而秦纮跟王越、馬文升是同歲,且還是景泰二年同科進士,他們三人在朝中也有一段糾葛的歷史。
馬文升嘆道“世纓為人正直,于朝中聲望頗隆,應不至于會跟王世昌一般”
哪般,他也不明說。
顯然在說,就算秦纮是張周舉薦回朝的,秦纮也不會跟王越那樣去巴結攀附張周。
這是做人原則問題,秦纮是我看好的,他定會跟王越不一樣。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